首页> 观后感>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优秀4篇)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11-15 12:09: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我本是高山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篇1

站在影院门口,冬日的阳光斜斜地打在肩头,脑海里仍回荡着《我本是高山》中那个藏族少女追逐雪莲的身影。这部以滇藏高原为背景的影片,用镜头丈量了生命的韧性与信仰的高度。当银幕上最后一片雪花落在少女掌心化作水滴时,我忽然明白:所谓成长,本就是一场向内心圣山的跋涉。

影片中女主角央金三次攀爬雪山的隐喻令人动容。第一次为采药救父,她摔得遍体鳞伤;第二次为求学机会,她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第三次当她独自面对海拔六千米的绝壁时,已不再执着于登顶,而是学会了与山川对话。这种蜕变让我想起自己考研失败后的那个雨季,当终于放下"必须成功"的执念时,窗外的梧桐叶竟透出前所未有的翠绿。

导演用藏族民歌串联起叙事线索的手法尤为精妙。老阿妈吟唱的"雪山啊雪山,你压不垮格桑花的腰杆",与央金在现代化校园里创作的电子民谣形成时空交响。这种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高原融雪般自然浸润着每个细胞。散场时后排传来抽泣声,黑暗中我摸到脸颊上冰凉的湿润,原来有些感动无需翻译就能抵达心灵。

当央金最终选择回到故乡当教师时,弹幕里飘过"可惜了"的评论。但看着她用投影仪给孩子们播放冰川消融的影像,我突然懂得:真正的攀登者,未必都要站在珠峰之巅。那些把知识种进冻土的人,何尝不是在修筑另一座精神的高山?回家的公交车上,手机弹出登山协会的广告,我微笑着关上屏幕——心有所属处,处处是巍峨。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篇2

走出放映厅时,商场走廊的镜面墙映出无数个自己,恍若《我本是高山》里那个在冰湖上看见多重倒影的经典镜头。这部讲述藏族女孩挣脱命运枷锁的作品,像一柄精致的冰镐,凿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情感冰川。

电影中最震撼的莫过于转经筒与无人机同框的画面。当央金操作航拍器记录神山全景时,她的父亲正摇动经筒为远行的女儿祈福。两种看似矛盾的守护方式,在雪光的调和下竟显得如此和谐。这让我想起留学归来的表妹,她总能用手机APP给奶奶讲解佛经故事,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未必都是碎冰声。

导演对细节的打磨令人叹服。央金书包上逐渐褪色的格桑花绣片,教室玻璃窗上交替出现的霜花与彩虹,甚至连她啃干粮时掉落的糌粑碎屑,都在讲述着成长的代价与馈赠。特别是当她跪在冰面采集水样时,冻红的手指与试管里荡漾的微光,构成了对"脆弱与坚韧"最诗意的诠释。

影片结尾处,已成生态学家的央金带着学生寻找濒危雪莲。少女们嬉笑着在雪坡上翻滚的画面,与二十年前那个孤独的小采药人形成奇妙互文。坐在返程的出租车里,窗外霓虹如星群闪烁,我忽然觉得:每个冲破命运冰层的灵魂,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源。高山不语,却孕育着最嘹亮的生命回响。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篇3

春寒料峭的傍晚,朋友发来《我本是高山》的观影链接,说"这电影里有你要的答案"。两个小时后,当片尾曲《雪山来信》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我望着水杯里摇曳的枸杞出神——原来答案不在终点,而在每一次抬脚时与土地的共鸣。

央金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是她对"失败"的独特理解。当城市同学嘲笑她不会用显微镜时,她却在日记里画下镜筒造型的雪山;当科研项目被否决后,她徒步三天采集的新数据让教授惊叹。这种将挫折转化为养分的智慧,恰似高山杜鹃在碎石缝里开花的倔强。想起自己曾因工作失误整夜失眠,此刻才懂:裂痕,本就是光照进来的形状。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经幡与气象气球堪称绝妙象征。五彩布条承载着千年祈愿,乳白气球收集着实时数据,它们在同一个镜头里飞舞时,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击掌。特别触动的是老牧民说:"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把祝福送进云端的计算机。"这种诗意认知,或许正是科技时代最稀缺的思维方式。

散场时影院亮起的灯光像突然融化的雪水,晃得人睁不开眼。手机里正好收到登山社的周年邀请,我回复了肯定的答案。回家路上经过花店,买下一盆高山龙胆,蓝紫色的花瓣在暖气房里微微颤抖。忽然了悟: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征服高山的勋章,而是那颗永远向上生长的心。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篇4

雨夜独自观看《我本是高山》,窗玻璃上的水痕与银幕上的雪粒渐渐重叠。这个关于海拔与理想的故事,像一壶温热的酥油茶,暖透了都市人冰冷的焦虑。当央金在暴风雪中脱下外套包裹雪莲标本时,我分明听见自己心底某处坚冰碎裂的声响。

影片对"教育"的诠释发人深省。藏族老教师用炭笔在木板上写字,粉末簌簌掉落如黑雪;省城教授用激光笔指点卫星云图,光点在幕布上开出红莲。两种教学场景交替闪现,最终在央金带孩子们用VR设备观察冰川时达成奇妙和解。这让我忆起支教时,山里孩子用彩铅描绘的"未来城市",那些歪斜的摩天大楼里,跳动着最规整的希望。

道具的隐喻性运用堪称神来之笔。贯穿全片的铜质笔筒,既是央金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也是她后来用来装地质标本的容器。当笔筒在实验室的荧光下泛出青铜光泽时,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完成了血脉相连的传承。最震撼的是结尾空镜:那个笔筒静静立在雪原监测站窗前,里面插着野花与钢笔,还有半卷未写完的生态报告。

凌晨整理观影笔记时,发现稿纸上晕开了几处水渍。原来不知不觉间,这部电影已带我完成了一次心灵朝圣。合上笔记本,阳台外雨歇云散,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如星子缀满夜幕。忽然懂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待攀的高山,而真正的登顶,是学会在攀登时也不忘欣赏沿途的雪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