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优秀4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11-15 12:36: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当《感动中国》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便如星辰般照亮心田。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人性的光辉,让我在荧幕前一次次湿润眼眶。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数十载,用羸弱的肩膀托起上千名女孩的求学梦想,她佝偻的背影里藏着比群山更巍峨的信念。这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最崇高的力量,是爱在苦难中结出的果实。"

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中自发组建志愿车队,车轮碾过的每公里都是生命的接力;老兵王焯冉用残缺的双手为村民修桥铺路,掌心的老茧比任何勋章都耀眼。他们让我明白: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将善意化作细水长流的坚持。

最触动我的是这些故事背后的"平凡性"——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抉择瞬间。当看到消防员陈陆在洪水中把救生衣让给群众时,我突然懂得:英雄主义从来不是天赋,而是在危难时刻选择把他人生命放在首位的本能。这种精神力量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轻轻飘落在我们每个人心间。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动中国》像一泓清泉,洗涤着被浮躁侵蚀的心灵。叶嘉莹先生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古典诗词研究,九旬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吟诵"桃李春风一杯酒",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者如竹的风骨。这种不计回报的奉献,恰似古诗所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特别难忘那位守护烈士陵园六十余年的老人艾爱国。他每天拂晓擦拭墓碑的身影,在晨曦中拉长成民族的记忆坐标。当他说"这些孩子牺牲时比我儿子还年轻"时,镜头前无数观众泪如雨下。这让我想起《寻梦环游记》的台词: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守,让英魂永驻人间。

这些故事给予我们超越感动的思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怎样的人生才值得过?敦煌莫高窟的修复者李云鹤,用五十八年时间与千年壁画对话,他浑浊的双眼却能看清最细微的颜料层次。这种专注与虔诚,不正是对抗时代焦虑最好的良药吗?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3

当现代性困境不断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动中国》呈现的温情叙事显得尤为珍贵。乡村教师支月英在海拔千米的教学点坚守38年,她教孩子们唱的《苔花》在山谷回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让我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对生命的点燃。

科学家钱七虎隐姓埋名六十载为国铸盾,却把800万奖金全数捐出。面对镜头他笑着说:"国防科研就像种树,我这一代人是看不到树荫的。"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当下某些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他让我们重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之重器"——不仅是尖端技术,更是淡泊名利的品格。

这些人物群像中,最打动我的是一种"静默的伟大"。就像守岛人王继才夫妇,32年用200多面褪色的国旗丈量孤岛的晨昏。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记本里"今天灯塔正常"的平淡记录。这种长久的坚守,恰似海潮永不停歇的拍打,最终在时光中雕琢出精神的丰碑。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4

《感动中国》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璀璨光谱。当看到8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的遗物——沾着泥土的工作笔记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用生命丈量初心"。她留在山间的足迹,化作永不褪色的路标,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盲人中医师朱丽华的故事带来另一种震撼。失去光明的她,却用双手为十万患者推开希望之门。她说:"我看不见太阳,但能感受它的温暖。"这让我想起《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的教诲。当她在黑暗中准确找到穴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术的精湛,更是心灵之眼的澄明。

这些人物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付出时内心的饱满。抗疫英雄张定宇拖着渐冻症的身体与时间赛跑,他办公室墙上的"生命刻度表"写满对患者的承诺。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每个平凡日子。当片尾曲《感动》响起时,这些故事已化作精神的火种,在我们心中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