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黄继光观后感400字(精选3篇)

黄继光观后感400字(精选3篇)

时间:2025-11-20 12:00:03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黄继光观后感400字(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黄继光观后感 篇1

看完电影《黄继光》,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的年轻身影,像一尊永恒的雕塑,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当银幕上再现他义无反顾扑向敌人火力点的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以血肉之躯筑长城"。

最打动我的是电影对英雄平凡面的刻画。他会因为想家偷偷抹眼泪,会在训练中犯小错误,这些细节让22岁的黄继光从历史课本里走了出来。正是这样的真实感,让他的选择显得更加震撼——一个会怕痛、会想妈妈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我泪流满面:黄继光牺牲后,战友们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家书。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痛,也让人思考: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责任与使命面前,选择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普通人。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传承的。

黄继光观后感 篇2

当影院灯光亮起时,我发现自己掌心全是汗渍。《黄继光》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年轻的生命,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深刻含义。

影片对上甘岭战役的还原令人震撼。在弹药耗尽、伤亡惨重的绝境中,黄继光和他的战友们用身体作武器,用生命铺就胜利之路。导演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用克制的手法展现真实——泥泞的战壕里,战士们干裂的嘴唇;夜色中,通讯员颤抖着记录遗言的手指。

特别触动我的是电影结尾处,朝阳映照在黄继光牺牲的阵地上,仿佛给英雄披上了金色的战袍。这个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星辰,永远守望这片用热血浇灌的土地。走出影院,城市的万家灯火格外明亮,这不正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吗?

黄继光观后感 篇3

在和平年代的午后观看《黄继光》,就像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淬炼。那个在1952年寒冷的朝鲜战场上燃烧自己的青年,用21岁的生命为我们标定了精神的高度。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英雄叙事的窠臼。我们看到的黄继光不是符号化的完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农家子弟:他会在行军途中偷偷多喝一口水,会笨拙地缝补磨破的军装。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他纵身一跃的壮举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红围巾意象令人难忘。这条母亲织的围巾,从家乡带到战场,最后盖在烈士的遗体上。这条穿越枪林弹雨的红围巾,仿佛是无数母亲牵挂的缩影。当我们今天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在安宁的街道上漫步,都该记得:这样的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