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小英雄雨来电影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小英雄雨来电影观后感 篇1
看完《小英雄雨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年雨来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智慧与勇气守护家园的故事。荧幕上那个满脸泥泞却目光坚定的孩子,像一束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照亮了何为平凡中的伟大。
最打动我的是雨来的成长弧线。从最初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到后来沉着冷静地传递情报、掩护伤员,他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当他在芦苇荡中屏息躲避日军搜查时,颤抖的双手与紧咬的嘴唇透露着恐惧,可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这种真实的人性刻画让英雄形象不再悬浮——原来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恐惧却依然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雨来用弹弓打落敌人帽子的瞬间,镜头切换至他父亲生前教他瞄准的回忆。两代人的精神传承在此刻完成,仿佛在诉说:抗战烽火中,每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都是民族脊梁的缩影。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灯火璀璨,我想,正是无数个“雨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今日的和平。
小英雄雨来电影观后感 篇2
《小英雄雨来》像一首写给童年的战地诗篇。与其他抗战题材作品不同,它用儿童视角重构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当雨来趴在河岸边,将情报塞进鱼肚子时,清澈的河水映出他机警的眼睛,这一幕让我想起《论语》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典故——在至暗时刻,智慧往往诞生于最本真的生命体验。
导演对乡土中国的呈现尤为动人。连绵的芦苇荡、斑驳的木船、晾晒的玉米架,这些元素不仅是故事场景,更构成了雨来精神世界的底色。当他为保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将自家最后半袋红薯埋在灶台下时,母亲含泪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恰是中国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记忆缩影。
影片结尾处,雨来站在山岗上目送队伍远去,手中攥着战士留给他的红五星。这个开放式结局令人遐想: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雨来”,不是非要硝烟中冲锋陷阵,而是在任何困境中都保有那份纯真、勇敢与担当。散场后,邻座的小男孩正模仿雨来的弹弓动作,我想,英雄精神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小英雄雨来电影观后感 篇3
当银幕上雨来纵身跃入激流,为引开敌人而高唱民谣时,影院里响起轻轻的抽泣声。这个十二岁少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意。《小英雄雨来》最珍贵之处,在于它剥离了宏大叙事的外壳,让爱国主义教育回归到对个体生命的凝视。
影片中的对立设置充满隐喻。雨来与日军军官佐藤同样精于水性,但前者为守护而泅渡,后者为掠夺而追击。当两条命运线在白洋淀交汇,善恶的对比愈发鲜明。特别触动我的是乡亲们集体沉默保护雨来的场景:老渔夫故意指错路,货郎担用暗语报信,这些细节构建起一道无形而坚固的人民防线。
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所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玩“抓特务”游戏。忽然意识到,《小英雄雨来》的成功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它让今天的少年懂得: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可以是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可以是作业本上的一丝不苟。正如电影里老师说的那句话:“英雄不是天生的,是选择成为的。”雨来的故事,终将成为照亮无数人成长道路的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