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我可能已经忘了怎么用钢笔
亲爱的十年后的我: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请先看看你的右手食指——那里还留着被钢笔尖戳伤的小疤痕吗?那是2018年冬天,我在赶稿时不小心留下的。现在你可能已经习惯用语音输入了,但请答应我,偶尔还是要拿起钢笔写点什么。
关于那些消失的仪式感
记得我们总爱在深夜写作时泡的那杯红茶吗?现在你的智能咖啡机是不是已经能根据脑电波自动调节浓度了?但我打赌它泡不出当年那个廉价茶包的味道。那时候写作前总要摆弄半天书桌,现在可能连书桌都不需要了——全息投影就能搞定一切。
你还在用那个掉漆的保温杯吗?
写作时还会下意识转笔吗?
看到错别字还会像强迫症一样立刻修改吗?
关于写作这件事
现在AI应该已经能写出比人类更"完美"的小说了吧?但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坚持的"有毛边的文字才真实"吗?前几天我用某个写作软件,它居然自动把我写的"她哭得像只落水狗"改成了"她悲伤地啜泣"——气得我立刻卸载了。
"真正的写作是往纸上滴血,不是往键盘上涂润滑油"
十年后的你,应该已经学会和AI和平共处了。但千万别让算法完全接管你的表达方式,就像别让智能营养剂完全取代吃饭的乐趣。
关于那些执念
2025年的我还在纠结:
要不要把写了三年的小说废稿烧掉
该不该接受那家给钱多但要求写鸡汤文的平台
到底能不能在四十岁前写出让自己不脸红的东西
现在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了吧?不管是好是坏,都请别笑话当年的纠结。就像我们二十岁时看十年前的日记,觉得幼稚得可爱,但那些情绪都是真的。
一些可能已经过时的担忧
我正在焦虑的事情,在你看来可能很可笑:
担心短视频会让人类失去阅读长文的耐心
害怕有一天所有文学奖都颁给AI作品
纠结要不要学编程来辅助写作
但你知道吗?我昨天在地铁站看到个中学生,他捧着本纸质书看得入迷,书页上全是荧光笔的痕迹。那一刻突然觉得,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个形式存在。
最后的请求
如果十年后的你已经不写作了,请至少保留这个习惯:每个月挑一个下雨的下午,关掉所有智能设备,用最笨的方法写点什么。可以写在餐巾纸上,可以刻在树皮上,甚至可以用手指蘸咖啡在桌面上划拉。
这不是为了对抗时代,而是为了记住:文字首先是来自血肉的震颤,其次才是信息的载体。
PS:如果那个总退你稿子的编辑还在干这行,替我给他寄一盒过期的凤梨酥。
来自十年前的你
2025年某个失眠的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