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灵感来了再写?”——这种想法害了多少创作者
凌晨三点突然从床上弹起来找纸笔的经历,每个写作者都懂。但要是把宝全押在这种“天启时刻”,最后只能对着空白文档干瞪眼。我认识个编剧朋友,靠“等灵感”拖稿拖到制片人直接杀到他家楼下咖啡馆蹲守——你看,连咖啡钱都要甲方报销的创作者,是不是该反思下?
把写作当刷牙,别当抽奖
村上春树凌晨四点起床写小说的作息被说烂了,但多数人忽略了他更狠的招数:每天只写十页,哪怕文思泉涌也停笔,卡壳了也得凑满。这招我试过,第一周像便秘,第三周突然发现手指自己会在键盘上跑了。大脑这玩意儿很贱,你定期投喂,它才肯稳定产出。
“不写就出局”写作社群的打卡规则更绝:连续三天不交作业直接踢群,有人被踢时哀嚎“昨天真的没灵感”,群主回怼:“难道你昨天也没尿意?”
三个邪门但管用的土办法
5分钟流氓写作法:设个倒计时,就算只能打出“啊啊啊写不出来”也要持续敲键盘,时间到就停。往往第三分钟手指就开始自动吐真言
给大脑喂垃圾食品:地铁上偷听对话、菜市场记摊主吆喝,这些“文字废料”比名家散文更能激活表达欲
故意写烂尾楼:每次停笔时故意留半句话,比如“就在这时,他看见…”第二天打开文档时,你的强迫症会逼着自己接下去
当写作变成肌肉记忆
有回我在地铁上改稿,旁边大姐突然探头问:“你是作家吧?手指动得跟弹钢琴似的。”其实哪有什么天赋,就是手指记住了每天上午九点必须动两小时。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出狱后还习惯性伸手等监狱报时,习惯养到骨子里时,灵感反而成了赠品。
下次再想“没感觉写不出来”时,试试对着镜子说三遍:“我是文字流水线女工。”毕竟,曹雪芹写黛玉葬花前也没先等来场花瓣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