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青到作者:写作心态转变与成长记录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总爱在朋友圈发些"今夜月色很美"之类的酸话,配上滤镜过度的街拍,觉得自己特文艺。直到有天,一位编辑朋友委婉地提醒:"你这些文字放豆瓣都算工伤。"这句话像盆冷水,把我从自嗨状态浇醒——原来文青式的无病呻吟,和真正的写作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一、撕掉滤镜的阵痛期
第一次参加线下写作沙龙时,我精心准备了三千字的"青春疼痛文学"。当读到主角"在雨中哭泣着奔跑"那段时,台下有位大叔突然笑出声:"这雨是依云矿泉水吧?这么金贵非得跑着哭?"全场哄堂大笑,我却突然开窍——那些刻意堆砌的意象,不过是给矫情披上华丽外衣。
删掉了所有"殇""惘""悸动"类词汇
把"她眼底有整片星空"改成"她熬夜追剧的黑眼圈像熊猫"
终止用45°角仰望天空的描写
二、在退稿信里重生
某杂志连续七次退稿后,编辑终于忍不住在邮件里写了段话:"建议您先回答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2.非你不可的理由?3.读者凭什么花时间看完?"这三个问题成了我的写作圣经。就像严歌苓说的:"作家要有把生活嚼碎了咽下去的狠劲",我开始带着"为什么要写"的自觉去观察早点摊的夫妻吵架,记录地铁上打工人的睡姿。
"删掉你最喜欢的段落。"——海明威的写作建议被我贴在显示器上。有次狠心删掉两千字的环境描写后,反而收到编辑回复:"这次终于看到人物在动了。"
三、当写作变成肌肉记忆
养成每天写800字的习惯后,神奇的变化发生了。有次厨房下水道堵塞,我蹲在那通管道时,突然想到:"这多像中年人的情绪淤积啊..."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居然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了段寓言故事。真正的写作状态大概就是这样——不再需要焚香沐浴找灵感,生活本身就在持续供氧。
阶段 | 特征 | 代表行为 |
---|---|---|
文青期 | 追求辞藻华丽 | 为某个比喻琢磨三天 |
转型期 | 注重叙事节奏 | 反复修改同一个场景 |
成熟期 | 回归表达本质 | 能对着电费单写出微型小说 |
四、在鸡蛋羹里悟道
有次和作家前辈吃早餐,他指着蒸蛋说:"你看这蛋羹,表面平整光滑,底下藏着虾仁——好文章就该这样。那些浮在表面的漂亮话,就像撒在蛋羹上的葱花,风一吹就没了。"这句话让我彻底放下了"文艺范"包袱。现在写城中村故事时,甚至会故意保留些市井粗粝感,就像保留蒸蛋里的气泡孔,反而更显真实。
最近整理旧硬盘,翻到五年前写的"咖啡馆忧郁系列",尴尬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但转念一想,要是现在看着不脸红,那才说明根本没成长。从追求"看起来像作家"到踏实地"成为写作者",这条路上最珍贵的,或许正是这些让人脸红的黑历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