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精卫填海》神话解析与文学探微
本文系统梳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神话的文言原文、白话译文及文学价值,提供逐句注释、创作背景考证与多维鉴赏,并附中高考考点解析。
原文
《精卫填海》
佚名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
山中有种鸟形似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爪,名叫精卫。
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
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化作精卫鸟。
终日衔来西山的树枝石块,誓要填平东海。
注释
【发鸠之山】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县,属太行山系。"鸠"读jiū。
【文首】头部有彩色纹路,"文"通"纹"。
【其鸣自詨】"詨"读xiào,意为呼叫,暗示鸟名与叫声的关联。
【堙】读yīn,填塞,《国语》有"堙洪水"记载。
创作背景
该篇出自《山海经·北山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原始部落常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精卫故事折射先民对溺亡现象的巫术解释,体现"魂化"的原始思维。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山海经》典型"地理+异兽+传说"三段式叙述。
2. 语言:白描手法,"文首白喙赤足"六字精准勾勒精卫形态。
3. 思想:展现弱小个体对抗自然暴力的永恒主题,暗含悲剧崇高感。
4. 艺术:化用"变形"母题,女娃→精卫的转化具有仪式化叙事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精卫形象体现原始生命观的辩证性。作为溺亡者的化身,精卫既承载着死亡恐惧,又通过"衔木填海"的行为实现生命能量的转移。这种"死而不亡"的想象,实质是先民对生命延续的巫术式表达。神话中东海代表不可抗的自然力,而精卫选择以微末之力持续抗争,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恰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范文二
从叙事学角度看,该神话存在双重空间转换:地理空间上,发鸠山(山西)→东海(东部)形成陆海对峙;心理空间上,人类世界→精怪世界完成现实到超现实的跨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鸣自詨"的细节,通过声音符号将前世(女娃)与今生(精卫)勾连,这种"名实互证"的手法,比《诗经》"关关雎鸠"的起兴更富神话思维特色。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柘(zhè)木、白喙(huì)、堙(yīn)没
2. 文学常识: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 意象分析:东海象征自然伟力,木石代表抗争工具
4. 哲学思想:个体与自然的对抗关系、悲剧英雄的永恒价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文首:_________
(2)其鸣自詨:_________
答案:
(1)头部有花纹
(2)叫声如同呼唤自己的名字
二、主旨理解
题目:"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展现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虽力量微薄仍坚持到底,暗含"人定胜天"的思想萌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的精神异同
答案:相同点:均体现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不同点:精卫侧重个体自发抗争,更具悲剧色彩;愚公强调群体协作,结局带有喜剧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精卫精神的价值
答案示例:在科技攻关等领域,需要发扬这种"日积月累、永不言弃"的精神,既要承认客观困难,又要保持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