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青少版精彩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本文选取《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经典片段,展现梁山好汉的豪迈气概,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
原文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节选)
施耐庵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
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
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
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
只叫:"师父非是凡人,
正是真罗汉身体!"
译文
鲁智深仔细观察了杨柳树,走到树前,
脱下僧袍,右手向下发力,
身体倒转过来,左手抓住树干上部,
腰部猛然发力,将整棵杨柳树连根拔起。
围观的无赖们见状,纷纷跪拜在地,
高呼:"师父不是凡人,
简直是罗汉转世!"
注释
【相了一相】xiàng le yī xiàng:仔细观察。体现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性格。
【直裰】zhí duō:僧侣穿的长袍。
【倒缴】dào jiǎo:倒转身体。动作描写凸显力量感。
【趁】chèn:此处指腰部发力。动词运用精准传神。
【泼皮】pō pí:无赖。反衬鲁智深的神威。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施耐庵借水浒故事抒发对现实不满。鲁智深形象融合宋代民间传说与元代杂剧元素,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反抗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动作描写层层递进,从"相"到"脱"再到"拔",最后以众人反应收尾。
2. 语言:动词使用极具爆发力,"倒缴""趁""拔"等字如见其形。
3. 思想:通过非常之举展现"禅武合一"的境界,打破对僧人的刻板印象。
4. 艺术:夸张手法与真实细节结合,使虚构情节具有强烈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片段以"倒拔垂杨柳"的惊世之举,完成对鲁智深形象的最后塑造。作者摒弃传统武打描写,独创"倒缴"姿势,通过违反常理的发力方式,将神力可视化。众人从挑衅到跪拜的态度转变,构成绝妙的反讽。树根带起的泥土、直裰飘落的细节,赋予夸张情节以真实质感,堪称古典文学中动作描写的典范。
范文二
这段描写暗含多重文化密码。杨柳在佛教象征柔韧,鲁智深却以刚劲破之,体现"狂禅"境界。动作分解如同武术图解,展现作者对武学的深入了解。泼皮们的惊呼"真罗汉"并非谀词,宋代《五灯会元》确有罗汉拔树典故。这种将市井语言与佛教典故熔于一炉的笔法,正是《水浒传》雅俗共赏的奥秘所在。
关于《水浒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直裰(zhí duō)、倒缴(dào jiǎo)、泼皮(pō pí)
2. 文学常识:章回小说发展脉络、白话小说语言特点
3. 艺术手法:夸张与写实的结合、个性化动作描写
4. 思想内涵:对封建礼法的反抗、侠义精神的双重性
5. 文化意象:杨柳的佛教象征、罗汉的文化原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了一相:__________
(2)趁:__________
答案:
(1)仔细观察
(2)腰部发力
解析:需结合具体动作场景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问:"倒拔垂杨柳"展现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展现其力大无穷的豪勇、粗中有细的智慧,以及打破常规的反叛精神。
解析:需结合动作细节与众人反应综合分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鲁智深与武松的打虎描写艺术差异
答案:鲁智深拔树突出夸张写意,武松打虎侧重真实细节;前者表现禅意,后者展现人性力量。
解析:同属神力描写,但艺术处理方式不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把腰只一趁"的表达效果
答案:单字动词"趁"精准捕捉发力瞬间,配合"只一"的轻描淡写,举重若轻中凸显神力。
解析:需注意动词选择的艺术匠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倒拔垂杨柳"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示例:突破思维定式的重要性,真正的力量来自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解析:经典情节的现代诠释需抓住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