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刘亮程《寒风吹彻》阅读答案 1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设计/唐惠忠)
阅读试题:
1.第一自然段写“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衬托手法。以“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衬托路人“透心的寒冷”。
2.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3.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
4.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
5.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的“冬天”——生命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
刘亮程《寒风吹彻》阅读答案 2
寒风吹彻(节选)
刘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每次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夜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太阳落地时,我装着半车柴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
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姑妈。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蹚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 ”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有删改)
把刘亮程向我们描述的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仅仅当作吹向大城市的一股“清新之风”,这样做有些不公平。我们从这部散文作品中了解的并不只是一个村庄,而是如何看待一个小小村庄的眼光,如何看待自己所处其中平凡无奇的生活的心情:温厚、悲天悯人。刘亮程仿佛是一位现代社会中的乡村“哲学家”,他用切身的人生体验,将读者带回那个久违的乡村世界。
(节选自《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岁的“我”对雪的到来, “漠不关心”又“期待”,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雪带来寒冷,并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对寒冷无所畏惧。
B.母亲为“我”的出行准备饭菜,父亲有时会为“我”套好车,这体现出了亲人对“我”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情。
C.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反映出“我”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自己生命的冬天,体验到孤独。
D.刘亮程被称作乡村“哲学家”,与他对生命的思考分不开,他能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从自然与生活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三十岁时的一个雪天作为叙述起点,在这个雪天, “我”围抱火炉,抚摩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引出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感悟。
B.文章语言朴实但又不失生动,多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耐人寻味,颇具可读性。
C.文章中姑妈和母亲两位老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死亡,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中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寒风”,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苦涩,使文章主题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8. “我”在不断地成长,对风雪带来的寒冷的感受也在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4分)
9.文本二指出刘亮程“看待自己所处其中平凡无奇的生活的心情”是“温厚、悲天悯人”,请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A“我”长期在乡村生活,习惯了冬天的雪,知道它必然会来临,但是并不能说“我”对寒冷“无所畏惧”。
7.C“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饱受了冷漠和孤独的煎熬”不正确。文章中对姑妈的描写只选择了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母亲为子女的成长操劳,晚年有子女的陪伴,说“饱受”“冷漠”“煎熬”言过其实。
8.①少年时,风雪来临使“我”兴奋。(或:“我”对雪充满热情/“我”对寒冷的威力并没有很强的意识。)②十四岁时,因为冬夜中孤身捡柴冻坏了腿,对寒冷产生了畏惧。③成年后, “我”认真对待寒冷,并相信自己能熬过冬天。④经历了亲人的衰老与死亡, “我”认识到寒冷是无法抗拒的。/对于寒冷“我”感到无奈、无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
①“我”经受了寒冷带来的伤痛,但“我”仍然相信自己可以熬过冬天;亲人不理解“我”,认为“我”“很冷”,但“我”仍旧把温情留给亲人与爱人,体现了人性中的温厚与纯真。②从姑妈与母亲身上, “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渺小与卑微,孤独与死亡的必然,这是无可抗拒的宿命。谁也无法逃脱生命的冬天, “我”对此深怀悲悯,同时努力给予他人温情,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尊敬与抚慰。(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