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本文解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名篇《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揭示汉末士人重信守诺的品格,并提供中高考考点梳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寔与朋友约定同行,时间定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未到,陈寔独自离开,走后朋友才到。
陈纪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陈纪:"令尊在家吗?"
陈纪答:"等您许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生气说:"简直不是人!和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陈纪说:"您与家父约定正午。正午不到,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骂父亲,是不懂礼节。"
友人惭愧,下车想拉他的手。
陈纪头也不回走进家门。
注释
【期日中】约定正午时分。期:约定。日中:太阳正中,指正午。
【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委:抛弃。去:离开。
【引之】拉他。引:牵引。之:代词,指陈纪。
【入门不顾】进门不回头看。顾:回头看。
艺术表现: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友人失信后的恼怒与陈纪的机敏形成对比,"无信""无礼"的指责直指士人道德核心。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士族阶层重视品评人物,《世说新语》专记名士言行。陈寔作为"颍川四长"之一,其子陈纪的应对折射出家学渊源。当时清议之风盛行,信用与礼节是评价士人的重要标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失信-责问-反驳-结局"四段式,情节紧凑,矛盾集中爆发。
2. 语言艺术:全篇仅85字,通过白描手法展现三次对话转折,友人"怒""惭"的情绪变化与元方"答""曰""不顾"的冷静形成反差。
3. 思想内涵:揭示"信""礼"的辩证关系,孩童的严正驳斥反衬成人世界的道德缺失。
4. 表现手法:以"门外戏""下车引之"等动作描写暗示人物关系,结尾"不顾"二字蕴含强烈褒贬。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七岁孩童的伦理学胜利。元方的反驳包含两层逻辑:先以"期日中"的事实指出对方失信,再以"对子骂父"的现场行为揭露无礼。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辩,实际完成了从具体事件到普遍道德准则的升华。结尾"入门不顾"的决绝姿态,不仅维护了父亲尊严,更宣告了童真对虚伪成人世界的审判。
范文二
对话中的权力反转。全文暗含三次身份逆转:起初友人作为长辈质问元方,继而因理亏被孩童驳斥,最终试图以"引之"动作重建亲密关系。但元方拒绝和解的姿态,打破了"以和为贵"的传统交际模式。这种不妥协的处世态度,正是汉末党人"清峻"风骨的体现,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评判的尺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期(约定)、委(抛弃)、引(拉)、顾(回头看)
2.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属笔记小说,分36门,本篇出自"方正"门
3. 特殊句式:"尊君在不"为省略句,"不"通"否"
4. 核心意象:"日中"既是具体时间,也象征道德标准的明确性
5. 意境特征:通过日常对话展现严肃的道德命题,实现"即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委而去 __________
(2)入门不顾 __________
答案:
(1)抛弃
(2)回头看
解析:需结合"友人失信"的语境理解"委","顾"的动作反映人物态度。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元方从哪些方面反驳友人?
答案:从"无信"(违约迟到)和"无礼"(当子骂父)两方面进行驳斥,体现信用与礼节的同等重要性。
解析:注意两个"则是"的并列句式,构成完整的道德批判。
三、人物形象
题目:分析"友人惭,下车引之"的描写作用
答案:通过"惭"写心理变化,"引之"表现试图挽回的动作,反映其认错态度,反衬元方"不顾"的决绝。
解析:动作描写是理解人物关系的关键。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运用并列句式形成道德判断的双重标准,"则"字强调因果必然性,体现孩童严密的逻辑思维。
解析:注意句式的对称美和说理的层次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信用"与"礼节"的关系
答案示例:信用是履约的底线要求,礼节是交往的更高标准。当代社会既要守时重诺,也需注意表达方式,避免"理直气壮"变成"理直气粗"。
解析:可在议论文中引用此典论证道德修养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