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以豪放笔触抒写人生哲思,兼具浪漫情怀与理性光辉,成为宋词典范。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维度解析这一千古名篇。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何时能再见到这般明月?我举杯询问苍天。
不知天上的仙宫,今夜又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清风飞向月宫,却怕那玉砌的楼阁,高耸云端寒冷难耐。
月下起舞身影清朗,哪里比得上人间温情。
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低透进雕花窗棂,照着辗转难眠的人。
明月不该有怨恨吧,为何总在离别时圆满?
人生难免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自古难求十全十美。
唯愿所念之人平安,纵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皎洁月光。
注释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月宫。"琼"(qióng)意为美玉。
不胜寒:承受不住寒冷。"胜"(shēng)此处读平声,意为禁受。
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婵娟"(chán juān)代指月光。
艺术表现:上阕以问月开篇,想象奇崛;下阕转写人间,以月之圆缺喻人生常态,体现苏轼"以理化情"的哲学思维。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知州。此时王安石变法引发朝野争议,苏轼自请外放已七年,与弟苏辙(字子由)更是六年未见。词前小序"兼怀子由"直抒胸臆,政治失意与手足情深交织成此词双重底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天上幻境,下阕落笔人间现实,形成"天-人-理"三层递进,最终以"千里共婵娟"消解矛盾。
2. 语言艺术:活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诗意,却以"何事长向别时圆"翻出新境,体现宋诗理趣。
3. 思想境界:突破传统中秋词的离愁别恨,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缺憾,展现旷达胸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水调歌头》最动人处在于矛盾中的和解。上阕"欲乘风归去"的飘然远引,与"何似在人间"的尘世眷恋形成张力;下阕先怨月圆不解离愁,终以"千里共婵娟"达成超越。这种情感起伏暗合苏轼"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挣扎,而最终的豁达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高度体现。
范文二
苏轼此词开创了中秋书写的新范式。此前杜甫"斫却月中桂"是激愤,李白"举杯邀明月"是孤傲,而苏轼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普世哲理。月宫寒暑之虑实为政治处境隐喻,"人有悲欢离合"之叹则提炼出人类共同情感。结尾五字尤见功力,既承《诗经》"蒹葭"之思,又启后世"天涯共此时"之境。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阙(què):宫门前两侧楼观,代指宫殿。
2. 绮(qǐ)户:雕绘花纹的窗户。
文学常识:
1. 水调歌头:词牌源于隋炀帝开汴河所作《水调歌》。
2. 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手法在本词中表现显著。
意象分析:
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是人生见证者,兼具时空双重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胜寒:禁受不住
(2)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既含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又展现超越时空的豁达情怀,体现儒家"仁者爱人"与道家"天地并生"的思想融合。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艺术表现。
答案:以动态舞蹈对比静态月宫,"清影"二字既写月光澄澈,又暗喻品行高洁;"何似"转折巧妙,将天上仙境拉回人间温情,为下文哲理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此词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意象。
答案:张诗之月是永恒宇宙的象征,苏词之月则是人生境遇的对话者;前者侧重时空浩渺,后者着眼现实关怀,体现唐诗主情、宋诗尚理的不同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