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经典篇目,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现古人重诺守信、明辨是非的品格。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时间定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未到,陈太丘独自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太丘之子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等您许久未到,已经走了。”
朋友生气道:“真不是人!与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正午。正午不到,是失信;当着孩子骂父亲,是无礼。”
朋友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走进家门。
注释
期日中:约定正午时分。期,约定;日中,正午。
舍去:丢下(对方)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尊君在不:令尊在吗?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无信:不讲信用。信,诚信,为儒家“五常”之一。
引之:拉他(表示歉意)。引,牵引。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宋,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言行轶事。刘义庆借陈太丘父子的故事,反映魏晋时期对“信”“礼”等道德规范的重视。当时社会动荡,士人常以言行标榜德行,此类小品文成为教化典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对话推动情节,层层递进。友人失信在前,元方驳斥在后,结尾“入门不顾”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2. 语言:简洁犀利。元方仅用“无信”“无礼”四字,直指要害,体现孩童的机敏与耿直。
3. 思想:强调“信”重于“礼”。友人失约却反责他人,元方的反驳揭露其双重错误,彰显儒家伦理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童言无忌中的道德锋芒
元方七岁的稚龄与犀利的言辞形成强烈反差。他不仅指出友人“日中不至”的失信,更以“对子骂父”揭露其无礼,逻辑严密如成人。结尾“入门不顾”的冷峻姿态,暗示对失信者的彻底否定。刘义庆通过孩童之口,将儒家“信”与“礼”的抽象规范化为生动训诫。
范文二:从细节看魏晋风骨
全文仅百余字,却完整呈现一场道德交锋。友人“怒曰”的失态与元方“答曰”的从容对比鲜明,而“下车引之”的补救更显其虚伪。魏晋士人崇尚言行一致,元方的不妥协态度,正是这一风骨的缩影。文中未提陈太丘的反应,却通过儿子的坚守,侧面烘托其家教之严。
关于《陈太丘与友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期(约定)、舍(舍弃)、引(拉)、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方正》,刘义庆为南朝宋宗室,该书分类记载名士轶事。
意象意境:以“日中”为时间节点,象征道德标准的明确性;“门外戏”的轻松与后文严肃对话形成反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期日中:__________
(2)引之:__________
答案:(1)约定 (2)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元方为何“入门不顾”?
答案:友人既失信又无礼,元方以行动表明对其品行的否定,体现对原则的坚守。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并列句式,直指对方双重错误,语言简洁有力,展现元方的逻辑思维与道德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