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本文梳理苏轼小品文代表作《记承天寺夜游》的完整文本、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揭示其月夜抒怀的闲适心境与哲理意蕴。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入睡,月光照进窗户,便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享乐趣的人,于是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未就寝,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地面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处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贬居黄州的第四年。
藻荇(xìng):水草,此处比喻月光下竹柏的影子。
闲人:暗含贬谪后无职事牵绊的自嘲,亦显超然心态。
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失意却促成其文学高峰。此文作于黄州时期,承天寺为当地古刹,张怀民是同期贬官,二人惺惺相惜。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时间顺序展开,从“欲睡”到“起行”,终以议论收束,章法严谨。
2. 语言:白描手法,“积水空明”四字写尽月色澄澈,比喻新奇。
3. 思想:末句“闲人”之叹,既有无奈,亦含对自由心境的珍视。
4. 艺术:将寻常夜游升华为哲理感悟,体现宋代文人“平淡中见深致”的美学追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以八十四字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月夜世界。“积水空明”的比喻打破视觉常规,将静态光影转化为动态水纹,虚实相生。结尾的反问句式,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普世哲理——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观照者的心境。这种“以物观我”的笔法,正是苏轼在困境中精神突围的写照。
范文二
文中“闲人”二字堪称文眼。表面是自嘲贬官身份,深层却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本真的领悟。与张怀民的“未寝”呼应,暗示二人在政治寒冬中仍保有精神默契。竹柏之影的细腻描摹,实为士大夫坚贞人格的象征。全文举重若轻,在短小篇幅中完成从写景到悟道的飞跃。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唐宋八大家”身份,小品文“清空”风格。
关键字词:藻荇(xìng)、空明、闲人。
意象意境:月光象征高洁情怀,竹柏喻指君子品格。
知识全解:宋代贬谪文学特征,禅宗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空明(2)相与
答案:(1)澄澈透明(2)一同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情感内涵。
答案:既含贬谪的落寞,又显超脱的自得,体现苏轼“困厄中见旷达”的精神境界。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的艺术表现。
答案: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空明”既写月光之清冷,又喻心境之通透,物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