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本文解析苏轼晚年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其白描写景的功力与孤高心境,为读者提供文学赏析与考试指导。
原文
湖心亭看雪
苏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三天下大雪,湖中人声鸟鸣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划着小船,裹着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冰花弥漫,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上下浑然一色。
湖面映出的影子,只有长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小点,以及我的船如草叶般微小,船上的人如同两三粒米粒。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实际为张岱作品年代,此处系常见误记。
【毳衣】cuì yī,鸟兽细毛制成的皮衣。
【雾凇沆砀】wù sōng hàng dàng,形容冰花雾气弥漫之状。
量词"痕""点""芥""粒"的递进使用,体现观察视角由远及近的层次感。
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常借山水排遣苦闷。此文虽短,却成于其艺术创作高峰期,体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时间顺序展开,由环境铺垫到主体观景,结尾戛然而止。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达到极致,"一痕""一芥"等微观视角展现宏观意境。
3. 思想内涵:孤寂中见旷达,微小处显永恒,体现道家"齐物"思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中量词的创造性使用堪称绝妙。从"一痕"长堤到"两三粒"人影,尺度层层收缩,却反向拓展了审美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将雪夜湖景的浩瀚空灵具象化,更暗含人在天地间渺小却自足的哲学意味。
范文二
"独往"二字是全篇文眼。苏轼刻意选择人迹罕至的雪夜出游,正是对政治迫害的精神突围。文中无人声而有炉火,无鸟鸣却见孤舟,冷寂中蕴含生机,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表达,正是其豁达胸襟的艺术投射。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毳(cuì)衣、沆砀(hàng dàng)、拏(ná)舟
2. 文学常识:宋代小品文特征、苏轼贬谪时期的创作风格
3. 艺术手法:白描、量词艺术、虚实相生
4. 意象分析:"雪"的象征意义——既是自然景观,也是精神净化的媒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毳衣:__________
(2)沆砀:__________
答案:
(1)鸟兽细毛制成的皮衣
(2)白气弥漫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舟中人两三粒"的描写有何深意?
答:通过极端缩小的视角,既表现雪夜湖面的辽阔,又暗喻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彰显主体精神的独立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柳宗元《江雪》的意境差异
答案:两篇皆写独钓寒江,但苏轼笔下"炉火"暗示温暖生机,柳诗"孤舟蓑笠"则突出遗世独立。苏文旷达,柳诗孤峭。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现代意义?
答案:启示人们在浮躁社会中保持精神独立,学会在孤独中发现美,这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具有积极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