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比喻论证“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展现了儒家对道德与生命抉择的深刻思考。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伦理哲学。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珍视的,道义也是我所珍视的。
如果两者不能兼顾,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
注释
“鱼”与“熊掌”:比喻日常欲望(鱼)与更高价值(熊掌),后者更为珍贵。
“得兼”(dé jiān):同时获得。“兼”意为并存。
“舍生取义”:儒家核心命题,强调道德高于生命,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艺术表现:以生活化类比切入,层层递进,由物欲抉择升华至生命价值的讨论。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孟子周游列国宣扬“性善论”。《告子》篇多论人性与道德关系,此章针对“利义之辩”,批判当时追逐私利的风气。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比喻—结论”模式,先以具体事物类比,再引出抽象哲理,逻辑清晰。
2. 语言:句式工整,重复“所欲也”强化情感,短句节奏鲜明。
3. 思想:确立儒家道德优先原则,对后世“气节”观念影响深远。
4. 艺术特色:善用对比(鱼/熊掌、生/义),突出抉择的严峻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鱼与熊掌”设喻,巧妙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哲学命题。选择熊掌并非因其物质价值,而是象征对更高精神的追求。后段“舍生取义”的转折如金石掷地,凸显道德理想的绝对性。这种由浅入深的论述方式,使抽象伦理具象化,堪称先秦说理文的典范。
范文二
文中“不可得兼”的困境,揭示了儒家对现实矛盾的清醒认知。孟子不回避生命的珍贵,却更强调“义”的不可妥协性。通过两次“舍……取……”的递进,形成强烈的价值排序,其思想力度至今仍能撼动读者心灵。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得兼(dé jiān)、舍(shě,舍弃)、义(道德原则)。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属语录体散文,孟子主张“性善论”。
3. 知识要点:比喻论证手法、儒家义利观、成语“舍生取义”出处。
4. 意象意境:“熊掌”象征崇高价值,“鱼”代表基础欲望,对比中构建道德张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得兼:__________
(2)舍: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获得
(2)舍弃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想说明什么?
答案:阐明当生命与道义冲突时,应选择道义而非苟活,体现儒家对道德至高性的坚持。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证效果。
答案:通过前句铺垫矛盾,后句果断抉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义”的绝对价值,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舍生取义”在当代的意义。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虽少涉生死抉择,但“义”可理解为社会责任。如抗疫中医护人员逆行,正是“舍小我取大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