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原文及翻译
王绩的《野望》是初唐五言律诗的代表作,以质朴语言描绘秋日山野景象,抒发诗人隐逸情怀与孤独心境。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处。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色,每一座山都披着落日余晖。
牧人驱赶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回猎物。
四下相望没有相识之人,只能长吟《采薇》寄托心志。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之地,今山西河津。
徙倚(xǐ yǐ):徘徊彷徨,形容内心无所依托。
采薇:典出《诗经·小雅》,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象征高洁隐逸。
艺术表现:颔联以“树树”“山山”叠词强化秋景的萧瑟,尾联用典故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创作背景
王绩生活于隋唐易代之际,因政治动荡弃官归隐。《野望》作于其晚年隐居东皋时,诗中“徙倚欲何依”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迷茫。
作品解析
1. 结构:首联点题,中二联写景,尾联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语言:白描手法,无雕饰,如“树树皆秋色”平实却意境深远。
3. 思想:表面写田园之乐,实则隐含“无相识”的孤独,体现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4. 艺术特色:以景衬情,秋色落晖烘托寂寥;典故化用自然,不露斧痕。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野望》的独特价值在于其“隐逸中的清醒”。王绩虽归隐田园,却未沉溺于山水之乐。诗中“徙倚欲何依”的彷徨,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形成对比,反映初唐文人面对乱世的复杂心态。尾联“长歌怀采薇”更以孤高之姿,完成对精神困境的超越。
范文二
王绩以简淡笔墨构建秋野图卷。“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十字,通过叠词与全景式勾勒,将萧瑟秋意推向极致。牧归、猎返的动态细节,反衬诗人“无相识”的静默孤独。这种以群体欢愉映照个体寂寥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
关于《野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皋(gāo):水边高地;徙倚(xǐ yǐ):徘徊;采薇:典故,代指隐逸。
2. 文学常识
王绩号东皋子,初唐隐逸诗人;此诗是现存最早的成熟五言律诗之一。
3. 意象意境
“秋色”“落晖”营造苍茫氛围,“牧人”“猎马”以田园反衬孤独。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徙倚:__________
(2)采薇:__________
答案:
(1)徘徊不定
(2)典出《诗经》,指隐逸生活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情感。
答案:既表达对现实人际疏离的失落,又通过典故展现坚守高洁的志向,矛盾中见孤傲。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艺术效果。
答案:叠词强化视觉冲击,全景式描绘秋野萧瑟,为尾联抒情铺垫,体现情景交融的功力。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绩《野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隐逸情怀差异。
答案:王诗隐中带愤,有孤独感;陶诗恬淡自足,更显平和。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导致境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