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陈太丘《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4 14:30:02

陈太丘《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本文解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陈寔守信故事,包含文言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及哲理阐释,重点分析古代士人的诚信观与教育智慧。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寔与朋友约定同行,时间定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未到,陈寔独自离开,走后朋友才到。

陈寔之子陈纪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陈纪:"令尊在家吗?"

陈纪回答:"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发怒道:"简直不是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陈纪说:"您与家父约定正午。正午不到,是失信;当着儿子骂父亲,是失礼。"

友人惭愧,下车想拉他的手。

陈纪径直回家不再理睬。

注释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时间。

【日中】古代计时术语,相当于正午11时至13时。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敬称,相当于"令尊"。

【无信】失去信用,违背《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儒家信条。

【引之】拉他。引:牵引,此处暗含道歉之意。

【不顾】不回头看,体现儿童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创作背景

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方正篇》。东汉末年士族阶层重视礼法教化,陈寔作为"颍川四长"之一,其家教故事常被用作道德典范。文中通过儿童应对展现儒家"信""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违约-对峙-折服"三段式,矛盾层层递进,最后以"惭""不顾"形成戏剧性收尾。

2. 语言艺术:对话占据全文85%,通过"怒曰""答曰"等提示词展现人物情态,符合《世说新语》记言为主的特点。

3. 思想内涵:通过儿童驳斥成人的反差设计,强调守信需双向践行,折射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

4. 教育智慧:七岁孩童能据理力争,体现陈氏家族"不教之教"的家风传承。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世说新语》中这则87字的小品,堪称古代微型小说的典范。作者通过三次对话转折完成叙事:友人质问时的盛气凌人,元方反驳时的逻辑严密,最终"下车引之"的窘态,构成完整的戏剧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方入门不顾"的细节,这个动作描写既符合儿童心理,又暗含对失信者的道德评判,比直接说教更具感染力。这种"以行代言"的手法,正是《世说》记人艺术的精髓。

范文二

故事中"信"与"礼"的辩证关系值得深思。友人指责陈寔"无信"时,却暴露自己"无礼"的实质。元方的反驳并非简单维护父亲,而是指出守约的相互性——当一方违约在先,守约方自然解除义务。这种契约精神在东汉末年尤为珍贵,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举秀才,不知书"的信用危机。文中孩童的凛然正气,恰是对成人世界虚伪礼法的反讽,暗示真正的礼法教育应当植根于诚信实践。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释义:期(约定)、引(拉)、顾(回头看)

2. 文化常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为南朝宋宗室,该书分36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

3. 核心意象:"日中"既是具体时间,也象征道德标准的明确性

4. 思想考点:儒家五常中的"信"与"礼"的实践关系

5. 艺术手法:对话推动情节、儿童视角叙事、细节描写传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委而去: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

答案:

(1)丢下

(2)拉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动词的具体指向。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元方认为友人"无信"和"无礼"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无信指未按约定时间到达,无礼指当着孩子辱骂其父。二者均违背儒家伦理规范。

解析:需准确对应文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两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强调礼的规范性;不同在于本文通过生活场景展现礼信关系,而《论语》侧重理论阐述。前者体现汉末礼法实践化倾向。

解析:注意历史语境差异,东汉更注重礼的可操作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元方入门不顾"的动作描写作用

答案:通过儿童决绝姿态强化主题,既保持人物性格一致性,又暗示对失信者的道德裁决,比语言批评更有力度。

解析:动作描写常比语言更含蓄深刻,符合中国古代"行胜于言"的评判标准。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缺失现象可借鉴文中"双向守信"原则,信用建设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同时提醒教育者,道德教化应注重生活场景中的言传身教。

解析:古诗文现代转化需抓住核心观念,避免简单比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