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传》,以寓言形式揭示语言传播的失真现象,对人际沟通具有深刻警示意义。下文将呈现原文、白话翻译及多维度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丁氏家中无井,需专人外出取水。后自家凿井成功,对外称:"我凿井得到一人。"
听闻者误传为:"丁家从井里挖出活人。"消息传至国君耳中,经查证方知原意是"省下一个劳力",而非真得活人。
注释
【溉汲】取水浇灌。"溉"读gài,指灌溉;"汲"读jí,指打水。
【居外】专指在外负责取水的劳动力。
【使】役使,此处指劳动力。
末句"非得一人于井中"采用否定句式,通过对比强调语言歧义,具有戏剧性讽刺效果。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常借寓言阐释学说。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此篇收录于"察传"章节,旨在揭示信息传递中的失真问题。当时列国间情报传递频繁,此类案例具有现实针对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陈述-误传-澄清"三阶段叙事,情节紧凑完整。
2. 语言艺术:通过"得一人"的双关语义制造悬念,最终以对话揭晓真相。
3. 思想内涵:揭示信息传播中的"语义衰减"现象,警示世人审慎对待传言。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呈现生活场景,未加评述而讽喻自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寓言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逻辑智慧。丁氏原话本无谬误,但在传播链条中,关键信息"使"(劳动力)被剥离,导致语义畸变。作者刻意保留宋君查证的细节,暗示统治者应重视信息溯源。结尾处丁氏的解释如同解开谜底,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察言"的重要性。
范文二
文本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语言传播的实验室模型。从个体表述到群体传播,最终形成社会性误读,完整呈现信息异化的全过程。其中"国人道之"四字尤具分量,展现集体无意识对谣言的助推作用。这种跨越两千年的传播学案例,至今仍为社交媒体时代的镜鉴。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属杂家著作,成书于秦统一前,含八览六论十二纪。
【重点字词】溉(gài)、汲(jí)、使(shǐ,此处为名词)。
【核心意象】"井"象征信息源,"一人"成为语义变异的关键节点。
【知识全解】此篇体现先秦"名实之辩",与《韩非子·外储说》"郢书燕说"并称古代误传寓言双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溉汲:__________
(2)使:__________
答案:
(1)取水浇灌
(2)劳动力
解析:需结合古代农耕生活背景理解具体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揭示语言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普遍现象,强调审慎对待传言的重要性。
解析:需抓住"察传"这一核心概念,联系现实中的谣言传播机制。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穿井得一人》与《三人成虎》的讽喻手法差异
答:前者通过语义歧义展现误传,后者借重复强化制造假象。前者侧重语言本身特性,后者突出群体心理影响。
解析:两篇同属信息失真类寓言,但切入角度不同。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穿井得一人"的典故论证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甄别?
答案示例:信息在数字化传播中更易发生"语义剥离",应建立溯源机制,如同宋君查证丁氏,避免被碎片化信息误导。
解析:需把握典故核心寓意,结合现代传播特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