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9 14:00:03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君则的赠序,以自身求学经历勉励后学刻苦读书。文章通过对比古今求学条件,揭示“学贵有恒”的主旨,语言质朴恳切,历来被奉为劝学名篇。

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就酷爱读书。家境贫寒,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人家借书,亲手抄录,按约定日期归还。寒冬时节,砚台结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仍不松懈。抄完后跑着送还,不敢稍有延误。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我得以博览群书。

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又苦于没有名师交流,曾到百里之外,向当地学者请教经书。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屋子,他始终态度严肃。我站着陪侍左右,提出疑问,躬身倾听;有时遭到斥责,态度愈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辩解;等他高兴时,再继续请教。所以我虽愚钝,终有所获。

注释

【嗜学】酷爱读书。嗜(shì):特别爱好。

【假借】借阅。假:借。

【砚冰坚】砚台墨水结冰。极言天气寒冷。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代指成年。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叱咄】呵斥。咄(duō):责备声。

创作背景

本文作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后。当时东阳马生入京求学,宋濂结合自己早年借书抄录、负笈求师的经历,告诫后辈珍惜优越条件,专心治学。作者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却以平实笔调回忆寒窗岁月,体现长者风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对比手法,先详写幼年借书之难、求师之艰,后略写太学生优越条件,突出“用心专”的核心。

2. 语言艺术:善用细节描写,“砚冰坚”“俯身倾耳”等场景生动具体,具有感染力。

3. 思想价值:提出“勤且艰”的治学标准,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超越时代局限。

4. 情感表达:既有长辈的殷切期望,又含学者的自省精神,情理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送东阳马生序》最动人处在于真实。作者不避少年窘迫:冻僵的手指、奔跑送书的身影、师长面前的战战兢兢,这些细节构建出鲜活的求学者形象。明代文人多追求典雅文风,宋濂却以白描手法写艰辛经历,恰与“学贵有恒”的主题相契。文中两次转折尤见匠心——从“家贫无从致书”到“得遍观群书”,从“患无硕师”到“卒获有所闻”,暗含“困而后工”的深层哲思。

范文二

该文在劝学传统中开辟新境。不同于《劝学》的比喻连篇,亦异于《师说》的雄辩滔滔,宋濂选择用自身经历说服后辈。写借书之难,突出“守信”品质;述求师之严,强调“谦恭”态度。最深刻的是古今求学条件对比:昔日“日再食”的贫寒与今日“廪稍之供”的优渥形成强烈反差,但作者并未简单否定物质条件,而是指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将问题引向主观能动性,体现教育家的深刻洞察。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嗜学(shì):酷爱学习

假借(jiǎ):借阅

叱咄(duō):呵斥

廪稍(lǐn):官府供给的粮食

【文学常识】

1. 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2. 赠序文体:临别赠言,唐代始盛,如韩愈《送董邵南序》

【意象分析】

“砚冰坚”:以器物状态象征求学毅力

“负箧曳屣”:用行装描写表现求知热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之怠:__________

(2)俟其欣悦:__________

答案:

(1)不松懈

(2)等待

解析:注意“怠”与“怡”形近义反,“俟”是文言常用等待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为何详写幼年求学经历?

答案:通过具体事例证明“勤且艰”的治学态度重要性,为后文劝勉马生珍惜现有条件作铺垫,增强说服力。

解析:典型例证法运用,需结合文本细节分析。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揭示精神追求超越物质享受的真理,使用“足乐”与“不若”对比,突出专心治学的心灵满足感,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解析:注意“以”字引导的因果关系及对比手法。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其业有不精者,非天质之卑也”的启示。

答案示例:现代教育条件优越,但学业成败仍取决于个人努力。这句话提醒我们避免将失败归咎于客观条件,应反思自身专注程度,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解析:需联系当代社会现象进行阐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