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0 14:57:01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以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史实为鉴,剖析了诸侯国因赂秦而自取灭亡的教训。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之作。

原文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这才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之外,还通过受贿获得土地,小的得到邑镇,大的得到城池。比较秦国受贿所得与战胜所得,前者实际多出百倍;诸侯贿赂秦国所失与战败所失,前者实际也多出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就不在战争了。

注释

【六国破灭】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被秦国灭亡。

【赂秦】贿赂秦国。赂(lù):用财物买通。

【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一个接一个。

【邑】古代对城镇的称呼,小于城。

【固不在战】本来就不在于战争。固:本来。

创作背景

苏洵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宋朝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每年要输送大量岁币以求和平。苏洵借古讽今,通过分析六国灭亡原因,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然后通过设问和对比论证层层深入。

2. 论证方法:运用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比较"赂秦"与"战败"的得失,揭示因果关系。

3. 语言特色:行文简洁有力,多用短句和排比,增强说服力。

4. 思想内涵: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强调团结御敌的重要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六国论》最突出的特点是论证的严密性。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然后通过设问"率赂秦耶"引出更深层次的论证。苏洵指出,即使有些国家不直接赂秦,也会因为其他国家的赂秦行为而失去外援,最终难逃灭亡命运。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范文二

苏洵在《六国论》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赂秦",实际上是对北宋朝廷向辽、西夏输送岁币政策的隐晦批评。文章通过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妥协退让只会助长敌人的野心,削弱自身实力。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关于《六国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赂(lù)秦、互丧、邑、固

2. 文学常识: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3. 知识要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4. 意象意境:通过"获邑""得城"等具体意象,展现六国因赂秦而逐步被蚕食的过程。

5. 思想内涵:揭示了妥协退让的危害,强调团结御敌的重要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赂秦:__________

(2)互丧:__________

答案:

(1)用财物贿赂秦国

(2)相继灭亡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即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洵《六国论》与贾谊《过秦论》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是都采用了对比论证;不同点是《六国论》侧重分析六国内部原因,《过秦论》主要分析秦朝灭亡的外部原因。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说明即使不直接赂秦的国家也会因他国赂秦而灭亡,突出了"赂秦"危害的广泛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六国论》的思想运用于现实,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可以论证在国际交往中,妥协退让只会助长霸权主义,必须坚持原则,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