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0 12:00:02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以战争为例阐述仁政思想,揭示民心向背决定成败的深刻哲理。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能够包围进攻,必定拥有有利的天时;

这样却不能取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重要。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守军却弃城逃跑,说明地利不如人和重要。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疆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广泛支持,不行仁政的人支持者很少。

支持者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支持者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众叛亲离的人,所以仁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注释

天时:指阴晴寒暑等自然条件。

地利:指高城深池等地理优势。

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周长三里的城邑,形容小城。

委而去之:弃城逃跑。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限制百姓流动。域,界限。

畔:通"叛",背叛。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兼并战争频繁,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学说。本篇针对统治者迷信武力的现象,通过攻城案例阐明"仁者无敌"的政治主张,反映其民本思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递进式论证:天时→地利→人和,层层推进揭示核心论点

2. 语言特色鲜明:多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如"城非不高也"四句形成强烈对比

3. 思想深刻: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哲学,超越当时普遍认知

4. 论证方法:通过假设性战例分析,使抽象道理具象化

范文一

孟子此篇最突出的是其严密的逻辑力量。开篇以"天时-地利-人和"三重比较建立论证框架,随后用攻城案例进行双重否定:先破"天时决定论",再破"地利决定论",最终确立"人和至上"的结论。这种剥笋式的论证方式,使读者在思维惯性被打破后,自然接受其仁政主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非不高也"四句排比,通过否定句式强化守城优势,与"委而去之"形成戏剧性反差,凸显人心向背的关键作用。

范文二

文中"得道""失道"的表述极具思想穿透力。孟子将抽象的政治道义具象化为可量化的支持度:"多助"与"寡助"形成鲜明对比,"亲戚畔之"与"天下顺之"构成极端反差。这种二元对立的表述方式,既体现了战国时期非此即彼的思维特征,又暗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结尾"有不战,战必胜"的断言,不是军事家的狂妄,而是对道德力量的绝对自信,这种将道德优势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思考,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畔(通假字)、委(放弃)、域(动词用法)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体现孟子民本思想

论证手法:比较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

名句默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思想内涵: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仁政是治国根本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委而去之: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答案:

(1)放弃

(2)限制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三里之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通过攻城案例证明,即使具备天时地利,若不得人心仍会失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修辞效果。

答案:使用对偶句式形成鲜明对比,"多助"与"寡助"的强烈反差突出仁政的优越性,语言凝练有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得道多助"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公道正义的国家更能获得支持;在企业经营中,诚信负责的企业更易赢得客户认可,体现传统智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