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潼关》原文及翻译
本文解析杜甫晚年名作《潼关》,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与历史沧桑的思考。
潼关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兵们多么劳苦,在潼关道上修筑城墙。
大城坚固胜铁,小城高耸万丈有余。
询问潼关官吏:修关是为防备胡人?
邀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点山角:
城垛高耸入云,飞鸟难以逾越。
胡人来犯只需坚守,不必担忧长安安危。
您看这险要之处,狭窄仅容单车通过。
地势艰难挥动长戟,自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叹当年桃林之战,百万大军葬身黄河。
请告诫守关将领,切莫重蹈哥舒翰覆辙!
注释
草草:劳苦忙碌貌。突出戍卒艰辛。
战格:城上防御工事。用"连云"形容其高峻。
桃林战:指756年哥舒翰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覆没。
化为鱼:典出《左传》,喻将士溺亡黄河。
哥舒:哥舒翰,唐将因冒进出战致潼关失守。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途经潼关,目睹安史之乱后关防重修。三年前此地曾发生导致长安沦陷的桃林战役,诗人借古讽今,警示当权者吸取历史教训。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问答体,通过关吏之口展现军事部署,末四句转入历史反思。
2. "铁不如""万丈余"用夸张手法强调关隘之险,反衬后文历史悲剧的深刻。
3. "万古用一夫"化用《蜀道难》典故,暗含对盲目自信的批判。
4. 结尾直指哥舒翰兵败史实,体现杜甫以诗存史的现实主义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潼关》的叙事张力在于三重视角转换。开篇以观察者视角描写筑城场景,中间转为关吏的自信解说,最终以史家视角揭破军事神话。杜甫巧妙运用"丈人"称谓制造身份错位:关吏尊称诗人"丈人",实则诗人以历史见证者身份审视当下。这种视角游移形成巨大反讽,将军事地理的静态描写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
范文二
诗中数字运用极具深意。"万丈余"的纵向夸张与"容单车"的横向限制形成空间张力,"万古"的时间纵深与"一夫"的个体渺小构成历史悖论。这种数理对比最终在"百万化为鱼"的惨烈事实前崩塌,揭示出战争计算的荒谬性。杜甫用数学逻辑的自我消解,完成了对穷兵黩武政策最有力的批判。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此诗属杜甫"三吏三别"同期作品,代表其叙事诗巅峰成就。
2. 关键字词:草草(cǎo cǎo)、战格(zhàn gé)、哥舒(gē shū)。
3. 历史典故:桃林战(安史之乱关键战役)、化为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 艺术特色:问答体结构、空间夸张手法、历史与现实交织写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草草:__________
(2)要处:__________
答案:
(1)劳苦忙碌的样子
(2)险要的地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对历史惨剧的痛心和对当权者战略失误的批判,体现杜甫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潼关》与《石壕吏》在表现战争主题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异:《潼关》侧重宏观战略反思,《石壕吏》聚焦个体家庭悲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空间限制与时间永恒的矛盾,揭示军事地理决定论的历史虚妄,为后文历史教训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