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颜之推《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颜之推《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0 13:19:01

颜之推《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本文解析北朝文学家颜之推的《登泰山记》,展现其登临泰山的所见所感,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六朝山水文学的独特风格。

原文

《登泰山记》

颜之推

岩岩岱宗,峻极于天。

鲁邦所瞻,实维泰山。

触石辄云,肤寸而合。

不崇朝而雨,天下所瞻。

译文

巍峨的泰山,高峻直达天际。

鲁国百姓仰望的,正是这座神山。

山石触碰云气,水汽顷刻凝聚。

不需整日便降雨,普天之下皆仰望。

注释

岩岩:形容山势高峻。岱宗:泰山别称。

鲁邦:指古代鲁国地域。瞻:仰望。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短时间。

崇朝:整个早晨,喻时间短暂。

创作背景

颜之推生活于南北朝动荡时期,曾任北齐黄门侍郎。此文作于其随驾登泰山时,反映了六朝文人借山水抒怀的创作倾向。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成章,前两句写山势,后两句写云雨,层次分明。

2. 语言:善用"岩岩""峻极"等叠词强化视觉冲击。

3. 思想:通过泰山的神异现象,表达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4. 艺术:将地理特征与神话意象结合,体现六朝文学的神秘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文虽仅四句,却完整呈现泰山两大奇观。"峻极于天"以夸张笔法突出山体之高,与《诗经》"崧高维岳"异曲同工。后两句转写云雨生成之速,暗用《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起"的典故,赋予自然现象以神话色彩。颜之推巧妙将地理纪实与文学想象结合,体现六朝山水文学的过渡特征。

范文二

文本蕴含深刻的天人感应思想。"不崇朝而雨"既写泰山云雨的迅疾,更暗喻其泽被天下的神性。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写法,上承汉赋"体国经野"的传统,下启唐代山水诗的哲理化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下所瞻"的双关意味,既指云雨覆盖之广,又暗含政治隐喻,反映乱世文人对精神图腾的追寻。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岩岩(yán yán)、岱宗(dài zōng)、肤寸(fū cùn)

2. 文学常识:泰山在《诗经》中被称为"岱宗",五岳之首

3. 艺术手法:夸张(峻极于天)、用典(触石辄云)

4. 思想内涵:自然崇拜与政治隐喻的结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岩岩:__________

(2)瞻:__________

答案:

(1)高峻的样子

(2)仰望

二、主旨理解

问:"不崇朝而雨"体现了泰山什么特点?

答:表现泰山云雨形成迅速的特点,突出其作为神山的灵异特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登泰山记》与杜甫《望岳》对泰山描写的差异

答案:颜作侧重神话色彩,杜诗着眼现实景观;前者用四言短章,后者为五言古诗;颜推重神秘体验,甫抒发个人抱负。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触石辄云"的艺术表现

答:运用拟人手法,将云气生成归因于山石触碰,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动感,增强文本的神秘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