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09 16:00:02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及翻译

本文围绕朱熹《观书有感》展开,解析宋代儒学大家如何通过诗歌阐述读书明理的哲学思考。读者将了解原文的格律特点、哲理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原文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打开的镜子,

天光和云影在水中交相辉映。

要问它为何能如此清澈,

只因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涌来。

注释

【半亩方塘】比喻人的心灵境界,半亩极言其小,反衬下文活水的力量。

【鉴】镜子,古称"鉴",此处喻指澄明的心境。

【徘徊】来回移动,此处拟人化描写倒影的动态美。

【渠】代词,指代方塘。

【源头活水】暗喻圣贤经典的思想滋养,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典故。

创作背景

朱熹晚年隐居福建建阳考亭讲学时作。当时理学遭朝廷打压,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学问本源性的思考。方塘实指其书院前的池塘,后成为著名文化景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七言绝句符合"起承转合"范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2. 语言艺术:运用"鉴""徘徊"等精准动词,使静物产生动态美感。

3. 思想内涵:揭示读书如活水涤心,真理需不断探求的理学主张。

4.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通过日常景物阐发深刻哲理,体现宋诗理趣特色。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哲理诗最妙处在于意象的层递转化。首句"方塘"为实景,次句"天光云影"已带象征意味,至"源头活水"完全升华为哲学意象。朱熹将《易经》"穷理尽性"的思想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使抽象的理学观念具有了水的灵动特质。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即景即理",正指出其物我交融的审美特质。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严谨的逻辑结构。"清如许"是果,"活水来"是因,这种因果表述实为朱熹格物致知方法的诗意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共徘徊"三字暗示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与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说形成微妙对话。这种将认识论问题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写法,成为后世说理诗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鉴(jiàn) 渠(qú) 徘徊(pái huái)

2. 文学常识: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此诗体现"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

3. 艺术手法:比喻(方塘如鉴)、设问(问渠那得)、象征(活水喻真理)

4. 哲学意境:通过微小意象展现宇宙规律,体现宋代理学家的观物方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鉴:__________

(2)渠:__________

答案:

(1)镜子

(2)它(指代方塘)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澈明晰,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使倒影具有生命动感,"共"字强调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为下文哲理议论作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读书观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异:朱熹侧重知识的源头活水,陆游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实践意义。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启示

答案示例:在信息时代,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避免思想僵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