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韩愈《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注释
传道:传授儒家圣贤之道。
受业:教授学业。"受"通"授"。
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庸知:岂知,哪管。"庸"表示反诘。
无贵无贱:不分地位高低。
道之所存:真理所在的地方。
创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轻视师道,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韩愈为扭转这种风气,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儒家道统。《师说》约作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是赠给弟子李蟠的,旨在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全文围绕"师"的作用展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犀利:多用反问句增强气势,如"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思想深刻: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平等师道观,打破身份等级限制。
4. 论证有力:通过正反对比,批驳耻学于师的陋习,彰显师道的必要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师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雄辩的文风。韩愈善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的对称结构,使论证更加有力。在思想层面,他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师道平等观,具有进步意义。文中多次使用反问句,如"孰能无惑",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强化了论点。
范文二
韩愈在《师说》中展现了高超的论辩艺术。开篇即亮明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通过"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层面定义师者的职责。论证时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人非生而知之"的普遍性,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逻辑严密。语言上,长短句交错,既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紧凑,又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舒展,体现出韩文特有的节奏感。
关于《师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受(通"授"):教授
庸:岂,哪
无:无论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知识要点:
1.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中唐时期师道衰微的社会现象
2. 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3. 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体现了平等的教育观
意象意境:
文中通过"传道""解惑"等意象,构建了尊师重道的理想境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受业:__________
(2)庸:__________
答案:
(1)教授学业
(2)岂,哪
解析:注意"受"是通假字,通"授";"庸"在古文中常表反诘。
二、主旨理解
问:《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了以道为师、不分贵贱长少的平等师道观,强调真理所在就是老师所在。
解析: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观点,体现了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韩愈《师说》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师道观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韩愈更强调师道的普遍性,柳宗元则侧重师道的实践性。
解析:两文都是唐代师道文章的代表作,但论述角度各有侧重。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反问句式强调人人都有疑惑的普遍性,为后文"必有师"的论点奠定基础,语言简洁有力。
解析: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韩愈议论文的特色。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当代教育中,应该打破身份、年龄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只要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应该虚心求教。
解析:联系现实谈古文思想的现代价值,是高考常见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