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王羲之《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1 15:38:01

王羲之《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的《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的一封书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深入体会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

原文

《与朱元思书》

王羲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风和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山峦呈现同样的颜色。

我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船儿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

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也能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苍翠的树木,

山峦凭借地势争着向上,仿佛在比谁更高更远,

山峰直插云霄,形成了千百座奇峰。

注释

风烟俱净:风停雾散,天气晴朗。

缥碧:青白色。

急湍甚箭:湍急的水流比射出的箭还快。

寒树:常绿耐寒的树木。

轩邈:高远的样子。

直指:笔直地向上。

创作背景

这封信写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期间。当时他正陶醉于会稽山水之美,写信向友人朱元思描述所见所感。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这封信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先概括描写整体景色,再分述山水特点,最后总结赞美。

2. 语言简洁明快,善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思想内涵体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4. 艺术特色在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完美融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羲之的《与朱元思书》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作者开篇即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营造出澄明开阔的意境,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接着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随性自然的游览状态,这种不刻意追求、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体现。文中对山水的描写既客观准确又充满诗意,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通过比喻将水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范文二

这封书信展现了王羲之高超的语言艺术。他善用短句,节奏明快,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寥寥数语就描绘出江水的清澈透明。在描写山势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的生命力,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准确生动的表达而韵味无穷,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关于《与朱元思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缥碧(piǎo bì)、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2. 文学常识:东晋时期骈文特点,王羲之的书法与文学成就

3. 知识要点:魏晋山水文学的审美特征

4. 意象意境:清澈的江水、陡峭的山势所构成的意境

5. 艺术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共色:__________

(2)许:__________

答案:

(1)同样的颜色

(2)大约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概括了富春江一带山水的独特魅力,引出下文的具体描写。

解析:理解中心句在文章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湍急的水流比作飞箭,汹涌的浪涛比作奔马,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江水的迅猛气势,富有动态美感。

解析:分析比喻修辞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羲之《与朱元思书》和吴均《与朱元思书》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王羲之的描写更为简洁凝练,善用短句;吴均的描写更为细腻详尽,多用长句。但二者都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解析: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