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晚年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体散文,展现其隐逸思想与自然审美。文章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语言清新质朴,蕴含深刻哲理。
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渊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巍峨的高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一眼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树林与碧绿的竹子,四季常青。
晨雾即将消散时,猿猴与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阳将要西沉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
自从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释
【山川之美】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美"字奠定情感基调。
【高峰入云】"入"字化静为动,突出山势高峻。
【清流见底】"见"通"现",强调水的清澈透明。
【五色交辉】"五色"指青、赤、黄、白、黑,形容石壁色彩丰富。
【晓雾将歇】"歇"字拟人化,表现晨雾消散的动态过程。
【沉鳞竞跃】"沉鳞"代指鱼,用借代修辞增强画面感。
【欲界之仙都】佛教术语"欲界"指人间,与"仙都"形成对比。
【康乐】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山水诗开创者。
创作背景
陶渊明写作此文时已归隐田园二十余年。晋安帝义熙年间,谢中书(谢瞻)任中书侍郎,致信邀其出仕。陶渊明以此信婉拒,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坚守隐逸之志的决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总"布局,首尾呼应。开篇总写山川之美,中间具体描绘四时晨昏之景,结尾以谢灵运作比收束。
2. 语言艺术:善用动词"入""见""歇""颓"等,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感。色彩词"青""翠""五色"构成视觉画卷。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景,实则抒怀。通过赞美自然,暗含对官场的疏离,体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追求。
4. 审美意境:创造空灵澄澈的意境,将道家自然观与佛教禅趣熔于一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陶渊明笔下的山水具有人格化特征。"高峰入云"的雄浑与"清流见底"的澄澈,恰是诗人刚正不阿、内心通透的写照。文中晨昏景色的变化,暗喻仕隐选择的人生况味。当猿鸟鸣叫、沉鳞竞跃时,万物都在自由生长,这种生命状态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末句提及谢灵运,既是对山水诗传统的继承,更是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自信,标举自己独特的审美境界。
范文二
文章最精妙处在于时空的交织处理。空间上从高峰到清流,由石壁至竹林,构建起立体山水框架;时间上则通过"晓雾""夕日"的转换,展现景物的动态美感。这种时空意识源于道家"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将瞬间感受升华为永恒意境。陶渊明不直接言志,却在对山水"仙都"的礼赞中,完成了对精神家园的构建。其文字如清泉涤心,千载之下犹令人神往。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颓(坠落)、歇(消散)、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康乐(谢灵运)
2. 文学常识:书信体散文、山水文学传统、陶谢并称
3.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猿鸟乱鸣/沉鳞竞跃)、视听通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
4. 思想内涵:隐逸情怀、自然审美、人格理想
5. 意象体系:高峰(崇高)、清流(高洁)、翠竹(坚贞)、夕日(时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歇: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
答案:
(1)消散
(2)坠落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动词的特定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极致赞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陶醉,暗含对尘世纷扰的超越。
解析:注意佛教术语"欲界"与"仙都"的对比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陶渊明《归园田居》与本文在自然描写上的异同。
答:相同处都善用白描手法;不同在于本文侧重宏观山水,笔调空灵;《归园田居》多写田园细节,更显质朴。
解析: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审美视角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的艺术表现。
答:运用色彩对比和光线变化,营造视觉冲击力。"交辉"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石壁生命活力。
解析:注意从绘画性语言角度切入。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深层含义?
答示例:既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致敬,更是委婉表达自己独到的自然观——真正的隐者才能领悟山水真谛。
解析:需联系魏晋文人精神追求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