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21 10:19:01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本文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涵盖修身、为政、处世等核心思想,附以白话翻译与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原文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 撰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1.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实践?”

3.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能领悟新道理,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5.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6.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7.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照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8. 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不是很遥远吗?”

9. 孔子说:“寒冬时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0.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1.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兼备,才是君子。”

12.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注释

说(yuè):通“悦”,愉快。

愠(yùn):恼怒。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文质彬彬: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当。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教育理念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语录体,短小精悍,每章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

2. 语言质朴凝练,善用反问、对比等修辞,如“不亦说乎”的排比句式。

3. 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

4. 艺术特色体现为寓深刻哲理于日常对话,如用“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品格。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论语》十二章展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立体维度。首章提出“学-友-德”三位一体的修养路径,将知识获取、人际交往与道德完善紧密结合。“三省吾身”体现儒家严于律己的精神,通过日常行为的反复检视达成人格升华。最具方法论价值的是“学思结合”论,辩证指出单纯记忆与空想的弊端,为后世治学指明方向。

范文二

孔子善于从自然现象提炼人生智慧。第九章以松柏喻德,将植物耐寒的生物特性转化为士人坚守节操的道德象征,这种“观物比德”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第十二章提出的认知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揭示了学习活动从理性认知到情感投入的深化过程,对现代教育心理学仍有启示意义。

关于《论语十二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弘毅、文质彬彬

文学常识: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语录体特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核心思想:仁的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学思结合;见贤思齐

艺术手法:比喻(松柏后凋)、对比(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排比(不亦...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

答案:

(1)恼怒

(2)好的方面

解析: “愠”需注意古今异义;“善者”指优点而非善良的人。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 体现儒家“恕道”,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 这是“仁”的具体实践方式,具有普世伦理价值。

三、比较鉴赏

题目: 《论语》与《孟子》说理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论语》多为简短格言,含蓄隽永;《孟子》善用寓言故事和长篇论辩,气势磅礴。前者启发思考,后者以理服人。

解析: 文体差异反映孔子重启发与孟子重辩论的不同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答案: 以松柏耐寒的特性,隐喻君子在逆境中坚守操守的可贵品格。通过自然现象揭示人生哲理,形象深刻。

解析: 注意比喻的双重指向——自然属性与道德象征。

五、拓展运用

题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