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写怀》原文及鉴赏
《满江红·写怀》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绝唱,以壮怀激烈的词风抒写收复山河的壮志与悲愤。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爱国词作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核。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愤怒得头发竖起冲冠,倚靠栏杆时,骤雨刚停歇。
抬头远望,对天呼啸,胸中壮志如烈火燃烧。
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尘土般微不足道,转战八千里的征程只有云月相伴。
切莫虚度年华,等到白发苍苍时徒留悔恨。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尚未洗雪。
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战车,直捣贺兰山敌营。
怀着壮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间渴了便饮敌人的血。
待我重新收复故土,再带着捷报朝见天子。
注释
"怒发冲冠":夸张手法表现极度愤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类似描写。
"潇潇":拟声词,形容急雨声,此处暗示时局动荡。
"三十功名":岳飞时年约三十五岁,视个人功名为尘土,体现家国情怀。
"贺兰山":借指金国腹地,非实指宁夏贺兰山,南宋人常用此代称北方敌境。
"朝天阙":天阙指皇宫,表明对朝廷的忠诚,暗含对议和派的不满。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因粮草不继被迫撤军。此时宋高宗与秦桧主和,岳飞在鄂州军营悲愤写下此词。明代徐阶发现此词于岳飞手书碑刻,后收录于《岳武穆遗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凭栏之怒,下阕述雪耻之志,形成"愤懑-壮志"的情感递进。
2. 语言特色:全词九十三字,用入声韵,节奏铿锵。"饥餐""渴饮"等夸张语强化战斗意志。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4.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云月"喻征程艰苦,"山缺"状战场险要,具强烈画面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满江红》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张力。开篇"怒发冲冠"的雕塑式特写,将武将之怒凝固成永恒意象。下阕连用"驾""踏""餐""饮"四个动词,如战鼓般密集的节奏中,迸发出超越时代的生命能量。这种以肉身对抗历史的悲壮感,正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钙质。
范文二
岳飞刻意模糊了词的传统时空界限。上阕"潇潇雨歇"是江南庭院,下阕"贺兰山缺"转至塞北沙场,这种空间跳跃形成独特的蒙太奇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价值观颠覆——在功名重于一切的封建时代,这种将个人成就完全让位于民族大义的思想,堪称十二世纪的精神觉醒。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冠(guān)、啸(xiào)、靖(jìng)、阙(què)
2. 文学常识:此词开创"以武入词"新境界,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称豪放词双璧
3. 名句理解:"莫等闲"二句体现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壮志"二句源自《汉书》"食肉寝皮"典故
4. 意象体系:潇潇雨(压抑氛围)、云月(征途孤寂)、贺兰山(战略目标)构成完整意象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凭栏处: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倚靠栏杆
(2)随便,轻易
解析:"凭"在古诗中常作"倚靠"解;"等闲"在唐宋诗词中多含"轻易"义,如白居易"等闲平地起波澜"。
二、主旨理解
题目:"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答案:表达了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坚定信念,以及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怀。
解析:此句为全词精神制高点,"收拾"二字既有军事韬略又含政治抱负,需结合岳飞"还我河山"的书法作品理解。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在战争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两词都善用动态场景,但岳飞词侧重战前誓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辛词"沙场秋点兵"则展现实战场景,更具现实主义特征。艺术上岳飞直抒胸臆,辛弃疾多用典故。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尘与土"否定传统功名观,形成价值反转。数字"三十"与"八千"对举,通过体量对比突出征程之艰,为下文的壮志抒情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