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4 15:38:01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通过列举历史人物事迹,阐述逆境磨砺意志、安乐导致衰亡的深刻道理,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重要篇章。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被提拔,

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重大责任交给某人时,必定先使其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饥饿,身体空虚,

行为受阻,以此激发心志坚韧性情,增加其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而后奋起;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国内没有守法大臣和辅弼之士,

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威胁,国家往往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衰亡。

注释

【舜发于畎亩】畎(quǎn):田间水沟。舜曾耕于历山。

【傅说举于版筑】版筑:筑墙工具。傅说原是筑墙奴隶。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之意。

【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之意。

【动心忍性】使心惊动,使性格坚韧,体现逆境锤炼作用。

【征于色四句】通过外在表现与内在思虑的关联,说明困境促人警醒。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针对当时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结合历史经验提出警示,强调个人与国家都需保持忧患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例证后说理,六组历史人物构成排比,强化论证力度。

2. 语言特色:善用对偶短句,"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形成递进式铺排。

3. 思想内核:提出"逆境成才"与"忧患兴邦"双重命题,具有永恒警示意义。

4. 论证方法:从个体推及国家,采用"由小见大"的儒家典型思维模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发迹史为切入点,构建起严密的说理逻辑。排比句式如层浪叠涌,每列举一例都在强化"逆境出人才"的命题。"苦其心志"至"曾益其所不能"的递进式描写,将磨砺过程具象化,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结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既是全文收束,更是超越时代的警世恒言。

范文二

文章展现孟子特有的雄辩风格。历史案例选择极具代表性:舜代表农耕文明,傅说象征底层智慧,管仲体现政治才能,构成多维度的论证体系。"入则无法家拂士"的转折尤为精妙,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存亡相联系,凸显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脉络。动词"发""举""征""喻"的精准运用,使抽象哲理变得可触可感。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畎(quǎn)亩、版筑、胶鬲(gé)、拂(bì)士

2. 通假字:衡=横、拂=弼

3.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先秦诸子散文

4. 核心意象:"苦其心志"象征精神磨砺,"敌国外患"喻指生存压力

5. 哲理启示:个人成长需要逆境锤炼,国家长治久安需保持忧患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发于畎亩:__________

(2)拂士:__________

答案:

(1)从田间

(2)辅佐的贤士

解析:需结合历史典故理解,畎亩特指舜耕作之地。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人才成长必须经历身心磨砺,各种困难都是上天安排的考验。

解析:连续五个"其"字句构成条件关系,体现孟子的天命观与成才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生于忧患》与《鱼我所欲也》的论证方法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举例论证;异:本文用历史人物群例,《鱼》用生活类比。

解析:孟子善用不同性质的论据,本文侧重史实证理,《鱼》侧重日常说理。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对个人而言,提醒青年不畏艰难;对国家而言,警示居安思危。

解析:需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