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篇文章,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篇文章,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6 09:00:0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处、释义与《孟子》名句赏析

本文解析《孟子·告子下》经典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出处背景、原文全貌及深刻哲理,包含逐句翻译、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考试重点。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

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提拔,

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重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出仕,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交给某人时,

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

使他身处贫困,

使他的行为屡遭挫折,

以此激励心志坚韧性情,

增长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畎为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两板相夹填土夯实。

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拂乱:违背扰乱。拂,违背。

动心忍性:震动其心,坚韧其性。

曾益:增加。曾通"增"。

六个历史人物典故形成排比,强化"逆境成才"的普遍性规律。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此章针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通过历史案例论证逆境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体现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列六例构成事实论据,后归纳理论,符合"例证-结论"的论说逻辑。

2. 语言特色: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苦""劳""饿"等动词形成递进式强调。

3. 思想内涵:揭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成长辩证法,为儒家入世哲学的重要命题。

4. 艺术手法:历史典故的密集运用增强说服力,动词连用创造强烈画面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此段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论证。前六句如六记重锤,每句压缩一个历史人物的逆袭故事,形成不容辩驳的事实链。后八句转入理论阐述时,"苦""劳""饿"三字层层加码,将肉体磨练与精神淬炼紧密结合。最精妙的是"行拂乱其所为"这句,指出外部环境对主观意志的考验,比单纯的身体折磨更具思想深度。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哲理的论述方式,成为后世议论文的经典范式。

范文二

这段文字蕴含着儒家独特的苦难美学。与道家避世、佛家超脱不同,孟子将苦难视为天命的考验和成长的阶梯。"动心忍性"四字尤为深刻——不仅要求承受痛苦,更强调在痛苦中保持心智的清醒与主动。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脉相承。文中六个历史人物的选择也耐人寻味:舜是圣王,傅说是贤相,百里奚是能臣,显示孟子对政治人才的特别关注,暗含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

关于《孟子》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版筑、空乏、拂乱、曾益

文学常识:四书之一,儒家经典,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著

知识要点:性善论、仁政思想、民贵君轻说

意象意境:历史人物群像构成逆境奋斗的集体意象

名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空乏其身: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使...资财缺乏

(2)违背扰乱

解析:注意"空乏"为使动用法,"拂"本义为违背。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举六个历史人物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贤者案例,证明"逆境成才"的普遍性规律,为下文说理提供事实依据。

解析:例证需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六个案例涵盖帝王、贤相、能臣等不同类型。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深刻含义。

答案:指出磨难的双重作用:既激发内在潜能,又培养新的能力,揭示逆境与成长的辩证关系。

解析:"动""忍""曾益"三个动词形成递进式表达,需结合儒家修身观理解。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这段文字论证"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答案示例:可引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明适度的挫折能磨练意志品质,引用"曾益其所不能"论证挫折对能力拓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需注意古今教育理念的差异,避免机械套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