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

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24 14:38:01

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通过描绘战乱中长安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诗作。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里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看见花开也会流泪;痛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心惊。

战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珍贵得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发簪了。

注释

国破: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

草木深:暗示人烟稀少,荒草丛生。

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恨别:痛恨与家人分离。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此处指战事。

家书:家信。

浑欲:简直要。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形容头发稀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时杜甫被困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诗人目睹国都沦陷后的凄凉景象,思念远在鄜州的家人,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层次分明。

2. 语言凝练,"国破山河在"一句蕴含无限悲慨。

3. 思想深刻,展现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4. 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望》最动人处在于其"以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春日本应充满生机,诗人却以"草木深"暗示荒芜;花鸟本为赏心乐事,却引发诗人"溅泪""惊心"之痛。这种反差强化了战乱带来的精神创伤,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的悲怆。全诗字字血泪,句句沉痛,堪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

范文二

诗中"家书抵万金"一句,道尽乱世中人的普遍心理。在通讯断绝的战争年代,一封家书承载着对亲人安危的牵挂,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杜甫将这种普遍情感提炼为千古名句,体现了其善于捕捉典型细节的艺术功力。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国破、草木深、感时、恨别、烽火、家书、搔、浑欲

2. 文学常识:杜甫"诗史"称号,安史之乱背景

3. 艺术手法:对比、反衬、借景抒情

4. 意象分析: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发

5. 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思家念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国破:__________

(2)浑欲:__________

答案:

(1)国家残破

(2)简直要

二、主旨理解

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睹物伤怀的悲苦心情,花鸟本应令人愉悦,却因时局动荡而引发诗人流泪心惊的强烈反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答案:《春望》抒发国破家亡的沉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收复失地的狂喜,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杜甫诗歌情感的丰富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夸张手法,生动刻画诗人愁苦焦虑的形象。头发因频繁搔抓而日益稀疏,连发簪都难以固定,这一细节描写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极具感染力。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这句话提醒人们珍惜亲情联系。虽然现代通讯便捷,但真挚的情感交流仍是无价之宝,不应因技术发展而忽视情感的深度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