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3 11:19:02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传记,收录于《史记·七十列传》。文章以悲愤笔调记述屈原忠而被谤、自沉汨罗的悲剧命运,展现其高洁品格与文学成就。

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宗。

担任楚怀王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君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

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对诸侯。

楚王十分信任他……

屈原秉持正道忠直行事,竭尽忠诚侍奉君主,

却遭谗言离间,处境困窘。

诚信反被猜疑,忠心却受诽谤,怎能不心生怨愤?

注释

左徒:楚国官职名,掌政令起草与外交事务。

娴(xián)于辞令:擅长外交语言。娴:熟练。

谗人:进谗言的小人,此处指上官大夫等人。

:处境困厄,指政治失意。

信而见疑:句式倒装,意为"诚信却被怀疑"。

创作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宫刑后发愤著史,借屈原遭遇抒发自身郁愤。楚国在怀王、顷襄王时期内政腐败,亲秦派得势,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排挤,两度被流放,最终投江明志。

作品解析

1. 双线结构:以屈原政治悲剧为主线,穿插《离骚》创作背景为暗线。

2. 夹叙夹议:在叙事中插入"太史公曰"的史评,直接抒发对忠奸之辨的见解。

3. 悲剧意识:通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对比,强化人物命运悲剧性。

4. 文学互证:引用《怀沙》等作品佐证人物心境,开创"以文证史"笔法。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具有三重维度:作为政治家的失意、作为文学家的创造、作为精神符号的永恒。文中"蝉蜕于浊秽"的比喻尤为精警,既写屈原自沉的精神超脱,又暗喻其作品超越时代的价值。传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使悲剧感具有历史厚度。

范文二

《屈原列传》的叙事暗含双重镜像:屈原的"忠而被谤"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形成精神共鸣。文中连续使用"穷""怨""愤"等字眼,构建起从政治压抑到文学升华的心理轨迹。这种将生命痛苦转化为文化创造的书写模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范式。

关于《屈原列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娴(xián):熟练

谗(chán):诽谤的话

绌(chù):通"黜",罢免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文学常识

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 屈原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

3. 楚辞体特点:句式参差多用"兮"字,具浪漫主义风格

意象分析

1. 香草美人:象征高洁品格(《离骚》意象系统的延续)

2. 汨罗江水:既是生命终点,也是精神永生的载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娴于辞令:__________

(2)谗人间之:__________

答案:

(1)熟练

(2)离间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司马迁为何特别强调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答案:突出封建士大夫的共同困境,揭示忠直之士在政治斗争中的悲剧命运,同时寄托自身遭遇的愤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屈原列传》与《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情感表达异同

答案:同:均含激愤之情;异:列传借古抒怀较为含蓄,《报任安书》直抒胸臆更为激烈。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离骚》的香草意象印证人物品格,实现文史互证,使人物评价具有客观依据。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屈原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答案示例:坚守理想的人格力量、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品质、对国家的深切责任感,这些精神内核超越时代局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