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3 14:00:03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译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的五言律诗,描绘秋日山居的宁静与生机,体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并附考试重点解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山林刚经过一场雨,傍晚的秋意更显清凉。

月光穿过松林洒落斑驳,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喧闹是洗衣女归来,莲叶晃动因渔舟正穿行。

任凭春天的芬芳消逝,隐士依然愿意长留此地。

注释

【空山】幽静少人的山林。"空"非指荒芜,而是远离尘嚣的意境。

【浣女】洗衣女子。"浣"(huàn)即洗涤,唐代村落妇女常在溪边浣衣。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反其意表达隐居决心。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末年,王维在终南山辋川购置别业,半官半隐。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时值李林甫专权,诗人对政治失望,转而寄情山水。辋川二十景中,"秋暝"为虚拟场景,实为诗人理想化的人生图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首联总写环境,颔联绘静景,颈联写动态,尾联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语言:"照""流"二字精准捕捉光影流动,"喧""动"以声衬寂,体现"诗中有画"特色。

3. 思想:末句反用典故,将《楚辞》的招隐转为主动留隐,彰显诗人超脱仕隐对立的境界。

4. 艺术:视觉(月、松)、听觉(竹喧)、触觉(清泉)多感官交织,构建立体山水空间。

范文一

王维的秋暝世界并非真实山居记录,而是经过禅意过滤的精神家园。诗中"空山"之"空"非物理空缺,乃诗人"以寂为乐"的心境投射。清泉石上、明月松间等意象,皆具佛教"镜花水月"的虚幻美感。尾联"王孙自可留"的决断,实为诗人对宦海浮华的彻底告别。这种将禅理融入自然描写的创作方式,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维度。

范文二

《山居秋暝》的时空构建极具匠心。时间上,从"晚来秋"的黄昏到"明月照"的夜晚,暗示诗人整夜流连山色;空间上,近景松泉、中景竹莲、远景空山,形成纵深画卷。尤其"竹喧归浣女"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比《诗经》"伐木丁丁"更富生活气息。这种时空艺术的处理,使短短四十字容纳了无限生机,正是盛唐山水诗"咫尺万里"的典范。

关于《山居秋暝》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浣huàn女、暝míng(注意与"冥"区分)、歇xiē(古音入声)

【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开创水墨山水画派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泉流与月照)、视听通感(竹喧与莲动)、典故反用(王孙)

【核心意象】空山(隐逸空间)、明月(高洁人格)、清泉(澄澈心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暝:__________

(2)歇:__________

答案:

(1)黄昏时分

(2)凋谢消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表明诗人超越季节变迁的豁达,甘愿放弃繁华长隐山林,体现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彻底认同。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山居秋暝》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在田园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描绘宁静乡村风光。异:王诗侧重山水意境,充满禅趣;孟诗侧重人情往来,更具生活实感。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艺术表现。

答案:月光穿过松枝形成碎影,与流动泉水构成明暗交织的画面。"照""流"二字化静为动,既符合物理真实,又暗喻禅宗"万法流动"的哲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