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9-19 15:19:01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的遭遇与诗人的贬谪经历,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处省略中间部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夜晚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秋风吹拂枫叶荻花,萧瑟凄清。

我下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杯欲饮却无音乐助兴。

醉意中离别更显悲凉,唯见月光笼罩茫茫江面。

忽然听见水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归去,客人也驻足聆听。

……(译文与原文逐句对应,此处略)

满座听众谁的泪水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色官袍已被浸透。

注释

瑟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响,此处烘托秋夜凄凉。

管弦:代指音乐,暗示宴饮的冷清。

青衫:唐代八、九品官员的青色官服,点明诗人贬官身份。

艺术表现:以琵琶女的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政治失意为暗线,双线交织凸显命运共通性。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谏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秋夜送客时偶遇琵琶女,其技艺与遭遇触动诗人,遂作此诗。诗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直指作者自身境遇。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送别起笔,以琵琶声转折,结尾落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章法严谨。

2. 语言:运用“嘈嘈切切”“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拟声词,生动再现琵琶音律。

3. 思想:突破士人阶层视角,将歌女与官员置于平等地位,体现人文关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琵琶行》最动人处在于“共情”。白居易以琵琶女的“五陵年少争缠头”对比“暮去朝来颜色故”,揭示繁华易逝的普遍悲剧;而“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自我剖白,则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诗中音乐描写不仅是技巧展示,更是情感载体——“弦弦掩抑声声思”的乐音,实为两颗沦落灵魂的对话。

范文二

白居易以小说笔法写诗,极具叙事张力。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的试探,到“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郑重,再到“凄凄不似向前声”的转折,情节层层推进。尤其“夜深忽梦少年事”一段,琵琶女的自述不着悲字而悲意自现,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较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

关于《琵琶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瑟瑟(sè)、虾蟆(há ma)陵、钿(diàn)头银篦、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

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意象意境:秋江夜月、琵琶声、青衫泪共同构成孤寂苍凉的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瑟瑟:__________

(2)青衫: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2)唐代低级官员的青色官服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揭示琵琶女与诗人命运的共同点,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思考,是诗眼所在。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和叠词,将抽象乐声具象化,大弦的急促与小弦的轻柔形成对比,展现琵琶女高超技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