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传》,通过一则寓言揭示谣言传播的荒诞性,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典范。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创作背景分析及考试高频考点梳理,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用法与寓言深层逻辑。
原文
《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门客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丁氏家中没有水井,需专人外出打水,常年占用一个劳力。
后来家中挖了井,便告诉他人:"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闻后传播:"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
都城百姓竞相谈论,消息传到宋国国君耳中。
国君派人询问丁氏。
丁氏解释道:"是得到一个劳力可供差使,并非从井里挖出活人。"
注释
【溉汲】gài jí:打水浇地。"溉"指灌溉,"汲"指从井中取水。
【穿井】开挖水井。先秦称挖井为"穿",汉代后多用"凿"。
【得一人之使】"使"指差遣,此处指节省一个劳力。
艺术表现:通过"得人"的语义双关制造误会,层层递进展现谣言失真过程。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旨在融合诸子学说。该寓言产生于"察传"篇,针对当时社会轻信传言的现象,体现法家"循名责实"的思想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陈述-误解-澄清"三段式,前因后果环环相扣。
2. 语言特色:善用单音节词,"穿""得""使"三字构成逻辑链条。
3. 思想内核:揭示信息传播中的"语义损耗"现象,强调实证精神。
4. 艺术手法:通过生活小事阐发哲理,体现"以小见大"的论说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谣言传播的认知陷阱
这则98字的微型寓言,精准捕捉了人类认知的固有缺陷。丁氏所言"得一人"本指节省劳力,传播者却理解为物理层面的"挖出活人"。这种理解偏差源于接收者自动补全信息的本能,当信息脱离原始语境,关键要素"之使"被剥离,荒诞结论便应运而生。宋君求证的行为,恰是法家主张"参验"思想的文学化呈现。
范文二:语言模糊性的警示
丁氏的语言表述存在天然模糊性,"得一人"作为省略句,为误解埋下伏笔。这揭示先秦时期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语义更依赖语境理解。该寓言客观上反映了语言哲学的基本命题——能指与所指的分离。结尾处丁氏补充"之使"的细节,恰似给模糊语言添加注释,这种自反性结构使文本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溉(gài)汲/穿(开挖)/使(差遣)
文学常识: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属"十二纪"中的秋季纪
核心考点:寓言三层结构/"得人"的双关意义/法家实证思想
意象分析:"井"象征封闭信息源,"国人道之"展现群体无意识传播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溉汲:__________
(2)穿井:__________
答案:
(1)打水浇地
(2)挖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宋君派人询问丁氏的行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体现执政者应核实传言真伪,不可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解析:此问考查对法家"循名责实"思想的理解,需结合战国背景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穿井得一人》与《韩非子·三人成虎》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揭示谣言传播规律;异:本文通过语义误解展开,韩非子用数量累积强化荒谬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得一人之使"在全篇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是破解误会的关键,形成语义反转,完成从荒诞到理性的认知过渡。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穿井得一人"现象解释现代网络谣言传播?
答案示例:信息在转发中丢失关键要素,如同"之使"被省略,导致原意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