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07 19:45:01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中的经典篇章,以鱼与熊掌的比喻阐述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文章通过浅近的类比和严密的逻辑,展现了孟子对生命与道义关系的深刻思考。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注释

"欲":想要,追求。读作yù。

"得兼":同时获得。兼,读作jiān,同时具备。

"舍":舍弃。读作shě。

比喻手法:用鱼与熊掌比喻生命与道义,由浅入深阐明哲理。

递进结构:从物质选择上升到精神抉择,体现思维层次。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此章写于与告子辩论人性问题时,针对当时"求生害仁"的现象,强调道德操守高于生命。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类比推理,先设喻后明理,由具体到抽象。

2. 语言特色:句式整齐,对比鲜明,用词精准有力。

3. 思想内涵:确立儒家"义重于生"的价值观,影响中国士人的精神取向。

4. 艺术手法:比喻贴切,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鱼我所欲也》以日常饮食选择为切入点,巧妙引出生命与道义的重大命题。孟子将抽象的道德抉择具象化,使读者首先在感性层面理解"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鱼与熊掌的比喻看似平常,实则为下文"舍生取义"的论述埋下伏笔。这种由浅入深的说理方式,体现了孟子善用"近取譬"的论辩艺术。

范文二

文章通过层递式的结构展现儒家价值观。前段谈物质选择,后段论精神取舍,形成意义的升华。"舍生取义"四字如金石掷地,确立了儒家道德体系的最高准则。孟子在此不仅陈述观点,更构建了一套价值比较的标准:当生命与道义冲突时,真正的儒者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种价值观成为后世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欲(yù)、兼(jiān)、舍(shě)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作

知识要点:比喻说理、递进结构、儒家义利观

意象意境:鱼/熊掌比喻生/义,构建价值选择情境

知识全解:孟子"性善论"的具体体现,儒家伦理观的核心表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得兼:__________

(2)舍: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获得

(2)舍弃

二、主旨理解

问:"舍生取义"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价值观?

答:体现了儒家将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观,强调在生死关头应当坚守道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鱼我所欲也》与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异同

答案:两者都主张为道德理想牺牲生命,孟子论述更系统,用比喻增强说服力;孔子表述更简洁直接。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二者不可得兼"在文中的作用

答:创设价值冲突情境,为下文抉择做铺垫,增强论述的必然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舍生取义"理解抗疫英雄的事迹?

答案示例: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正是"舍生取义"精神的当代体现,将他人生命和社会责任置于个人安危之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