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17 15:19:02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本文解析南朝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揭示其清丽脱俗的艺术风格与隐逸思想,并为考生提炼核心考点。

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的秀美,自古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巍峨山峰直插云霄,清澈溪流一览见底。

两岸峭壁的石岩,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翠树林与碧绿竹林,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晨雾将要消散时,猿猴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阳即将西沉时,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

自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绝景色了。

注释

五色交辉: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为五色,形容石壁在阳光照射下的绚丽色彩。

欲界之仙都:佛教术语"欲界"指世俗世界,"仙都"暗指作者隐居的茅山道观,体现对尘世与超脱的双重观照。

沉鳞竞跃:化用《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典故,以鱼之乐喻隐逸之趣。

康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此处借指山水诗传统,暗含对谢氏"山水不足以娱其神"批判的回应。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天监年间,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修道。友人谢徵(时任中书侍郎)致信邀其出仕,此文即复信。时值南朝门阀政治衰落,士人普遍存在"朝隐"矛盾,文中"仙都"之喻实为对庙堂的婉拒。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以"美"总领,分述山、水、林、竹的静态美与雾、猿、日、鱼的动态美,末句收束于"奇"字,形成总分总格局。

2. 语言特色:四言为主杂以六言,继承《诗经》雅颂体式。"歇""颓"等动词的精准使用,体现"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3. 思想内涵:通过山水审美完成精神超越,既是对郭璞"游仙诗"的发展,也为后世柳宗元"永州八记"提供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陶弘景以道眼观物,将茅山景物提升为宇宙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高峰入云"的纵向拉伸与"清流见底"的横向延展,构成道家"负阴抱阳"的空间意象。尤其"沉鳞竞跃"四字,既符合鱼类傍晚浮游的生物习性,又暗喻《周易》"或跃在渊"的处士哲学,堪称物我合一的典范。

范文二

这篇尺牍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成了山水审美从玄言诗到小品文的转型。相较于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刻意雕琢,陶弘景"五色交辉"的描写已褪尽晋宋绮丽,呈现初唐疏淡之风。末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面追慕谢公,实则标举自己作为新隐逸文化代表的身份认同,可谓南朝士人精神史的微妙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颓(tuí,坠落)、歇(xiē,消散)、与(yù,参与欣赏)

文学常识:①"中书"指谢徵官职;②"康乐"需关联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派;③"欲界"出自佛教三界说

艺术手法:①时空转换(晨昏交替);②视听结合(猿鸣与鱼跃);③用典暗喻("仙都"指代茅山)

意象体系:高峰(崇高人格)、清流(澄明心境)、沉鳞(自由精神)构成的隐逸意象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____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答案:

(1)消散

(2)参与,此处引申为欣赏

解析: "歇"在魏晋常用来形容云雾散开,如《世说新语》"云气歇灭";"与"作动词时读第四声。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实是欲界之仙都"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答案: 既承认山水之美属于世俗世界(欲界),又通过修道将其升华到仙境高度,体现"即世超世"的隐逸观。

解析: 需结合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特殊身份,理解南朝士人"形在庙堂,心栖林泉"的矛盾心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本文与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写景差异。

答案: 陶文重哲理感悟,如"仙都"之喻;吴文重感官描写,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前者体现道家静观,后者展现文人雅趣。

解析: 南朝山水书札的两种范式:陶弘景代表宗教化审美,吴均代表文学化审美。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画面效果。

答案: 以"颓"字拟人化写落日,赋予自然以生命感;"竞跃"二字通过鱼群动态打破黄昏静谧,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张力。

解析: 此句暗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创作论,体现物态描摹与生命意识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