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06 10:30:02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孙权劝学》是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经典段落,记录了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对话,揭示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要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名篇。

原文

《孙权劝学》

(宋)司马光 编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注释

1.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2. 辞:推辞。

3.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 博士:古代学官名。

5. 涉猎:粗略地阅读。

6. 见往事:了解历史。

7. 孰若:谁比得上。

创作背景

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导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当时吕蒙担任要职,孙权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文化素养,方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析:采用对话体形式,通过孙权与吕蒙的问答,层层推进说理。

2. 语言特色:运用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有力。

3. 思想内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执政者的必要性。

4. 艺术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孙权威严中不失亲切,吕蒙从推辞到接受的态度转变自然。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孙权劝学》展现了古代明君对臣属的殷切期望。孙权不以权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通过自身榜样作用劝导吕蒙学习。这种领导艺术值得借鉴。文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道出了孙权作为政治家的学习自觉,也揭示了学习与执政能力的密切关系。

范文二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孙权不以吕蒙武将身份为满足,要求他提升文化素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权提出的"涉猎"学习法,不强求精深,但求广博,这种务实的教育观对现代人仍有启示意义。吕蒙后来的成就证明这一劝导的正确性。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当涂、辞、治经、博士、涉猎、见往事、孰若

2. 文学常识:出自《资治通鉴》,编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 知识要点:对话体形式,孙权劝学的历史意义

4. 意象意境: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

5. 知识全解: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文化背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当涂:__________

(2)涉猎:__________

答案:

(1)当权,执政

(2)粗略地阅读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问: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一是吕蒙身居要职需要学习;二是学习可以了解历史经验;三是以自身为例说明学习的好处。

解析:三个理由层层递进,体现劝导的艺术。

三、比较鉴赏

题目:《孙权劝学》与《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在于孙权更注重学习的实用价值,孔子则更强调学习的道德意义。

解析:比较时要注意时代背景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反问和对比,既反驳了吕蒙的借口,又以自身为例增强说服力,语言简洁有力。

解析:注意分析反问句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孙权劝学》,谈谈终身学习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更需要保持学习习惯。领导者尤其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孙权劝学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不分年龄和地位。

解析:联系现实时要注意把握核心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