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秦朝阿房宫的兴衰为镜,讽喻晚唐统治者奢靡误国的现实。本文将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与艺术解析,并附考试高频考点与鉴赏范文。
原文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山树木砍光,阿房宫才建成。
宫殿覆盖三百多里,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从骊山向北建造再折向西,直达咸阳。
渭水和樊川缓缓流淌,流入宫墙。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长廊如绸带曲折,屋檐似鸟嘴高啄;
建筑依地势而建,彼此钩连交错。
盘旋回环,屈曲迂回,如蜂房如漩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注释
六王毕:六国灭亡。"毕"意为终结。
蜀山兀:蜀地山林光秃。"兀"(wù)指山秃。
钩心斗角:建筑结构交错精巧,后比喻人际争斗。
蜂房水涡:比喻宫殿密集如蜂巢,曲折如漩涡。
创作背景
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时年23岁。唐敬宗大兴土木,沉迷享乐。杜牧借秦亡教训,警示统治者避免重蹈覆辙。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段极写阿房宫壮丽,后段揭露秦朝暴政,末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点明主旨。
2. 语言:铺排夸张,"明星荧荧"等句以星喻灯,突出奢靡。
3. 思想: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的辩证史观,强调民心为政权根基。
鉴赏范文
范文一:铺陈中的批判锋芒
杜牧以赋体铺排阿房宫之盛,实为批判蓄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对比,将统治者与百姓对立。结尾"楚人一炬"的惨烈,与开篇"覆压三百里"的恢弘形成反差,揭示奢靡必亡的规律。
范文二:比喻的讽刺力量
"鼎铛玉石"将珍宝比作锅碗,凸显秦人挥霍无度。杜牧善用非常规比喻,如"绿云扰扰"形容宫女发髻,美中暗含荒淫。这种修辞使批判更具形象冲击力。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
1. 兀(wù):山秃。
2. 缦回:曲折。"缦"(màn)指无花纹的丝绸。
文学常识:
1. 赋体特点: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2.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隔离天日:__________
(2)廊腰缦回:__________
答案:
(1)遮蔽
(2)如绸带曲折
二、主旨理解
题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反映了什么历史观?
答案:强调历史教训的传承性,批判统治者不吸取前朝覆亡教训。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宫殿梁柱与农夫数量的对比,揭露秦朝劳民伤财,体现赋体"劝百讽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