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18 16:19:02

《劝学》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劝学》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经典篇章,系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及目标。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停止。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符合墨线,煣烤成车轮后,弯曲合于圆规。即使晒干枯槁,也不会再挺直,是加工的结果。

因此木材经墨线校正则直,金属经磨砺则锋利,君子广博学习并每日反省,便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

注释

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已”意为停止。

青,取之于蓝:比喻通过学习超越本源。“蓝”指蓼蓝,古代染料植物。

輮以为轮:“輮(róu)”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金就砺则利:“砺(lì)”即磨刀石,喻学习如打磨刀刃。

创作背景

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学习是改造人性的关键。《劝学》成文于其晚年,旨在批判当时轻视学问的风气,强调后天积累的价值。

作品解析

1. 结构:开篇点题,后以比喻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2. 语言:善用排比与对比,如“青于蓝”“寒于水”,增强说服力。

3. 思想:主张“积善成德”,否定天赋决定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4. 艺术特色:以日常事物类比抽象道理,化深奥为浅显。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荀子以“青出于蓝”的比喻,揭示学习对人性升华的作用。靛青与冰的意象,既体现自然规律,又暗喻知识积累的质变。文中“輮木为轮”的细节,生动说明外力塑造的必要性,呼应其“化性起伪”的核心思想。

范文二

《劝学》的论证充满工匠智慧。墨线、圆规、磨刀石等工具,象征学习的规范与磨练。荀子将道德修养类比为器物加工,打破儒家空谈德性的传统,赋予实践色彩。这种具象化表达,成为后世说理文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

輮(róu):通“煣”,用火烤木材。

砺(lì):磨刀石。

2. 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

3. 意象分析:

“青出于蓝”象征后学超越前贤,“木受绳则直”喻示规则对人的塑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__________

(2)金就则利:__________

答案:

(1)停止

(2)磨刀石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劝学》的核心观点。

答案: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决定性作用,主张持续积累与自我反省。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实践意义。

答案:将广泛学习与每日反省结合,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为修身提供具体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