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琵琶女的音乐与身世,抒发了诗人贬谪江州的孤寂与愤懑。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译文
夜晚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秋风吹动枫叶荻花沙沙作响。
我下马走进友人的船舱,举杯饮酒却无音乐助兴。
醉意中更觉离别凄凉,唯见月光洒满茫茫江面。
忽然听见江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归去友人也停下船。
轻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似乎欲言又止。
将船靠近邀请她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开宴席。
注释
浔阳江:今江西九江段长江,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瑟瑟(sè sè):拟声词,形容风吹草木声。
管弦:代指音乐,反映唐代宴饮必有乐舞的习俗。
江浸月:以月光铺满江面暗示人物心境苍凉。
欲语迟:琵琶女迟疑神态,暗含身世隐痛。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秋夜送客时偶遇琵琶女,其精湛技艺与漂泊身世触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遂作此诗。
作品解析
1. 双线结构:明线写琵琶女演奏与身世,暗线抒诗人政治失意,双线在"同病相怜"处交汇。
2. 音乐描写:连续使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化听觉为视觉形象,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3. 情感递进:从"忽闻"的惊喜到"青衫湿"的悲怆,展现士人遭际与底层民众的命运共通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音乐描写堪称古典文学典范。诗人先用"未成曲调先有情"铺垫,再以"银瓶乍破水浆迸"的突发强音,对比"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滞涩,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这种通感手法不仅再现琵琶旋律,更将音乐情绪与人物命运紧密勾连。
范文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结句极具穿透力。唐代八品官服为青色,诗人特意点明身份,暗示贬谪之痛远甚于商妇之悲。这种以服饰细节深化主题的手法,展现白居易对叙事抒情的精准把控。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代表、歌行体特点、唐代贬官制度
高频字词:荻(dí)花、嘈嘈(cáo cáo)、钿(diàn)头银篦
意象体系:秋江夜月象征孤寂,琵琶音乐隐喻不平之鸣
名句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体现的士庶共鸣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瑟瑟:__________
(2)敛容:__________
答案:
(1)风吹草木的声音
(2)整理面容,显出严肃神情
二、主旨理解
题目:"弦弦掩抑声声思"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压抑的琴声传达出深沉愁绪,暗示其坎坷身世带来的痛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琵琶行》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运用通感手法;异:白居易侧重个人情感投射,杜甫更重历史沧桑感。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商人重利轻别离"诗句,分析唐代商业发展对家庭伦理的影响。
答案示例:反映中唐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家庭关系的松动与女性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