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本文围绕毛泽东的经典诗作《七律·长征》展开,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并深入解析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
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畏惧长征的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如同平常小事。
连绵的五岭山脉像翻腾的细浪,雄伟的乌蒙山如同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浪涛拍打高耸的崖壁,大渡河上铁索桥横跨寒意凛冽。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千里积雪,红军队伍穿越后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意为平常,表现红军对艰难险阻的蔑视。
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wēi yí)"形容山脉蜿蜒曲折,"腾细浪"将山比作浪花。
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雄伟,"走泥丸"将大山比作小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云崖"指高耸入云的悬崖,"暖"暗示红军渡江时的胜利喜悦。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既写实景寒冷,又暗指战斗的残酷。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指红军各部,"开颜"表现胜利后的欢欣。
创作背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在回顾长征历程时创作此诗,记录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的壮举,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全诗八句四联,首联总领,中间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2. 语言雄浑: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宏大场景与细小意象结合。
3. 思想深刻:展现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 艺术特色:意象壮美,虚实相生,情感真挚。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七律·长征》以豪迈笔触描绘长征壮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奠定全诗基调,展现革命者的无畏气概。中间两联选取典型场景,将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既写出行军艰难,又突出红军的英勇。尾联"尽开颜"三字,生动表现胜利喜悦。全诗气势磅礴,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
范文二
毛泽东在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暖"与"寒"形成鲜明对照,既写自然气候,又暗喻革命历程的起伏。夸张修辞的运用尤为突出,将乌蒙山比作"泥丸",既缩小了空间距离,又放大了精神力量。这种艺术处理,使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象征。
关于《七律·长征》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云崖、铁索
2. 文学常识:七律的格律特点,毛泽东诗词创作分期
3. 知识要点:长征的基本史实,诗中地名与历史事件的对应
4. 意象意境:细浪、泥丸、千里雪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5.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的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等闲:__________
(2)逶迤:__________
答案:
(1)平常,不在意
(2)蜿蜒曲折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什么?
答案:通过夸张手法,将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表现红军藐视困难、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七律·长征》与《沁园春·雪》在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具有豪放风格,展现革命者的博大胸怀。不同点:《长征》侧重叙事,《雪》侧重抒情;《长征》写实成分更多,《雪》想象更为丰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艺术特色。
答案:这两句选取长征途中两个典型场景,运用对比手法,"暖"与"寒"既写实又写意,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展现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的英勇。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的革命精神?
答案: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当代人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