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壮阔的北国雪景为背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革命豪情。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展开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
原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大地被冰封冻,万里长空雪花纷飞。
眺望长城内外,只剩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游,立刻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气势。
群山如银蛇舞动,高原似蜡象奔驰,仿佛要与天公一较高低。
待到晴天,看红日映照白雪覆盖的大地,格外艳丽动人。
江山如此壮丽美好,引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文治稍显不足;唐太宗、宋太祖,文学才华略逊一筹。
一代豪杰成吉思汗,只懂得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过去,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英雄。
注释
莽莽(mǎng mǎng):形容无边无际的雪原。
顿失滔滔:黄河因冰封而失去奔腾的水势。
山舞银蛇:比喻雪山蜿蜒如银蛇舞动。
原驰蜡象:高原丘陵被雪覆盖,似白色象群奔驰。
竞折腰:争相倾倒、崇拜。
风骚:泛指文学才华,源自《诗经》与《楚辞》。
创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抗日,途经陕北时目睹雪后壮景,写下此词。当时正值民族危亡之际,词中借景抒怀,既展现革命者的豪迈气概,也暗含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下阕论史,由实转虚,层次分明。
2. 语言风格:善用比喻(“银蛇”“蜡象”)与夸张(“千里”“万里”),气势磅礴。
3. 思想内涵:批判封建帝王局限,讴歌当代革命者的历史担当。
4.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舞”“驰”)、色彩对比(“红装素裹”),增强画面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沁园春·雪》以雪为媒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对话。上阕的“冰封”“雪飘”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象征革命环境的严峻;下阕对历史人物的评点,实则是以唯物史观重新审视英雄标准。全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哲思熔于一炉,最终落脚于“今朝”的自信,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胸襟。
范文二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大”与“小”的辩证统一。千里雪景是“大”,而“红装素裹”的细节是“小”;横扫六合的帝王是“大”,但“只识弯弓”的局限是“小”。毛泽东通过对比,既凸显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历史高度,也赋予传统咏雪题材新的时代内涵。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莽莽(mǎng)、折腰(zhé yāo)、风骚(fēng sāo)。
2. 文学常识:词牌名“沁园春”源自东汉沁水公主园林;毛泽东词作属豪放派。
3. 意象分析:“雪”既象征纯洁,也暗喻革命洗礼;“天骄”典出《汉书》匈奴称“天之骄子”。
4. 主旨理解:通过咏雪论史,表达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略输文采”中“输”的含义。
答案:欠缺、不足。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下阕评点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通过对比封建帝王的局限性,突出当代革命者在文治武功上的全面性,强调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与拟人,将静态雪山化为动态画卷,既突出雪景的壮美,又赋予自然以抗争精神,为下阕的议论埋下伏笔。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谈谈对“英雄观”的理解。
答案示例:真正的英雄应兼具实践能力与思想境界,能推动社会进步。当代青年应超越个人成败,以时代责任定义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