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壮阔的湘江秋景为背景,抒发了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与革命理想。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词作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并为语文考试提供针对性解析。
原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时节,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奔流。
远望群山被红叶覆盖,层层树林仿佛染过颜色;近看江水清澈见底,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雄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浅水游动,万物都在秋霜中自由竞争。
面对辽阔宇宙,我不禁发问:这苍茫大地,究竟由谁主宰?
曾与许多战友同游此地,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横溢;书生们意气风发,评论时政慷慨激昂。
指点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视权贵如粪土。
还记得吗?我们曾在江心游泳,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挡了飞驰的船只。
注释
湘江:长江支流,流经长沙。
橘子洲:长沙湘江中的沙洲,因盛产橘子得名。
万山红遍: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百舸(gě):泛指众多船只。
挥斥方遒(qi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
万户侯:汉代爵位,此处借指反动统治者。
创作背景
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秋景,回忆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写下这首词。当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但革命阵营内部矛盾已现端倪。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符合传统词作章法。
2. 意象运用:选取"万山""鹰击""鱼翔"等动态意象,营造宏大意境。
3. 语言风格:动词使用精准,"击""翔""遏"等字充满力度感。
4. 思想内涵:通过自然景观的竞争状态,隐喻革命青年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上阕以"看"字统领,将湘江秋景分为远、近、高、低四个层次。"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形成色彩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构成空间呼应。这种多角度的观察方式,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暗示了革命者应有的全局视野。
范文二
下阕"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尤为警策。毛泽东将传统文人"粪土功名"的孤高情怀,转化为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与反抗。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标志着旧式知识分子向革命者的精神蜕变,体现了五四运动后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觉醒。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舸(gě)、遒(qiú)、遏(è)
2. 文学常识:沁园春为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
3.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远近对照、情景交融
4. 意象解析:"万山红遍"象征革命烈火,"百舸争流"喻示革命洪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怅寥廓:__________
(2)挥斥方遒:__________
答案:
(1)面对辽阔宇宙感到惆怅
(2)意气风发,劲头正足
二、主旨理解
题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体现了革命者改造旧世界的决心与自信。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两词均采用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结构。《长沙》以设问作结,含蓄深沉;《雪》直抒胸臆,气势磅礴。前者侧重表现革命者的责任意识,后者突出对历史发展的宏观思考。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夸张手法,将青年革命者逆流而上的勇气形象化。一个"遏"字既写出浪涛之猛,又反衬出游泳者的矫健身姿,暗喻革命者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