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论说文,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阐明从师求学的必要性。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却不请教老师,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就比我早,我应向他学习;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向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在意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注释
传道受业解惑:传授儒家之道,教授学业,解答疑惑。“受”通“授”。
庸知:何必知道。“庸”表示反问语气。
无贵无贱:强调师道平等,打破身份界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体现韩愈“以道为师”的核心思想。
创作背景
唐代中后期,士族阶层耻于从师,学风浮华。韩愈时任国子监博士,目睹官学衰败,作《师说》批判时弊,倡导尊师重道。文章写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是其“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立论,层层递进,结尾呼应主题。
2. 语言犀利:多用反问句增强气势,如“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思想深刻: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打破传统尊卑观念。
4. 艺术特色:逻辑严密,比喻精当,如以“惑”为线索贯穿全文。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师说》的批判精神与平等意识令人瞩目。韩愈以“传道受业解惑”定义教师职责,将“道”置于核心地位,消解了年龄、身份的桎梏。文中“无贵无贱”的宣言,实为对士族垄断知识的有力反击。这种以学问而非门第取人的主张,在唐代社会具有革命性意义。
范文二
韩愈善用逻辑推理增强说服力。从“人非生而知之”的普遍认知出发,推导出“从师”的必要性,再通过“闻道先后”的对比,自然得出“道存师存”的结论。全文环环相扣,体现了唐宋古文“文以载道”的典型特征,堪称论说文的典范。
关于《师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受(通“授”):教授
2. 庸:岂、何必
3. 闻道:知晓儒家学说
文学常识:
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2. 《师说》体裁为“说”,属议论文。
知识要点:
1. 中心论点:学者必从师。
2. 核心思想:师道平等,以道为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
答案:
(1)何必
(2)通“授”,教授
二、主旨理解
题目:韩愈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有何深意?
答案:批判唐代士族以身份地位择师的风气,主张以“道”为标准选择老师,体现教育平等的进步思想。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式特点。
答案:使用判断句式,明确教师的三重职责。语言简洁有力,为全文奠定论述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