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六国论》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时间:2025-09-17 11:19:01

《六国论》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政论名篇,以战国六国灭亡教训讽谏当朝政治。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战术不高明,根本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用土地贿赂秦国导致国力亏损,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不贿赂的国家因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失去强大盟友的支援,便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

非兵不利:并非武器不锋利。兵,兵器;利,锋利。

赂秦(lù qín):用土地财物讨好秦国。赂,贿赂。

力亏:国力削弱。亏,减损。

互丧:相继灭亡。互,交替;丧,灭亡。

独完:独自保全。完,完整保全。

创作背景

苏洵作此文时,北宋正面临辽、西夏威胁,朝廷采取纳币求和政策。作者借古讽今,指出妥协退让的危害。其子苏轼、苏辙后作同题续篇,史称"三苏《六国论》"。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开篇立论,中间设问自答,结尾重申观点,形成严密逻辑闭环。

2. 语言艺术:善用否定句式("非兵不利")与短句("弊在赂秦"),增强论辩气势。

3. 思想价值:揭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深层哲理,对后世外交策略有警示意义。

4. 论证方法:采用排除法(先否定表面原因)与归谬法(推导赂秦必亡),具有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六国论》最显著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作者开篇即抛出核心论点"弊在赂秦",随后通过"否定—论证—反诘—结论"四步完成说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辩证观点,揭示国际关系中孤立无援的必然结局。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展现出宋代议论文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苏洵的政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中"赂秦而力亏"的论断,实为影射北宋向辽、西夏纳岁币的国策。作者将历史教训提炼为"抱薪救火"的生动比喻,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既规避了直接批评时政的风险,又通过历史规律的自然呈现达到谏言效果,体现古代文人的政治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赂(lù):贿赂,文中特指割地求和

2. 亏(kuī):减损,使衰弱

3. 互丧(hù sàng):相继灭亡

文学常识

1. 苏洵与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2. 本文属于史论体散文,载于《嘉祐集》

核心观点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赂秦",即妥协退让政策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兵不利:__________

(2)独完:__________

答案:

(1)兵器不锋利

(2)独自保全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根本原因在于采用贿赂秦国(割地求和)的妥协政策,导致国力持续衰弱。

解析:需抓住"弊在赂秦"的核心观点,区分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洵与苏轼《六国论》的论证角度差异。

答案:苏洵侧重分析六国政策失误,苏轼则强调人才使用问题。前者重战略批判,后者重用人反思。

解析:三苏同题作文各具特色,体现不同的历史观察视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