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五》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李白《古风·其五》以雄奇笔触抒写人生抱负与理想幻灭的冲突,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解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核,帮助读者掌握中高考常见考点。
原文
古风·其五
唐·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译文
华丽马车卷起漫天尘土,正午时分遮蔽了道路。
宦官家中堆满黄金,豪宅高耸入云。
路上遇见斗鸡之徒,车盖服饰何等显赫。
他们鼻息直冲云霄,路人无不战栗。
世间已无许由那样的高士,谁还能分辨圣贤与盗跖!
注释
亭午(tíng wǔ):正午。
中贵:得宠宦官,唐代宦官常把持朝政。
干虹霓:形容气焰嚣张,典故出自《晋书》石崇故事。
洗耳翁:指尧时隐士许由,拒绝听世俗之言而洗耳。
尧与跖:圣君尧与盗跖的对比,典出《庄子·盗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供奉翰林后期。天宝年间宦官专权,斗鸡小儿受宠,诗人目睹权贵骄奢,借古讽今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八句铺陈权贵奢靡,末两句陡然转折,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鼻息干虹霓"用夸张手法,"洗耳翁"借典故暗讽,体现李白诗风的雄奇与犀利。
3. 思想内涵:通过对比圣贤与奸佞,批判现实政治,展现诗人"济苍生"的理想破灭。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连云开甲宅"与"鼻息干虹霓"的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权贵的嚣张气焰具象化。李白以许由洗耳的典故作结,不仅完成从现实批判到历史反思的跨越,更在对比中凸显知识分子在污浊政治中的精神困境。这种将个人失意上升为社会批判的笔法,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气骨。
范文二
全诗以蒙太奇式场景切换展开:飞尘蔽日的街景、金碧辉煌的宅邸、耀武扬威的权贵,最后定格于"尧与跖"的哲学追问。李白将汉代乐府诗的叙事性与魏晋咏怀诗的思辨性熔于一炉,通过空间场景的层层推进,最终导向对价值颠倒时代的终极叩问。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李白古风组诗共59首,继承阮籍《咏怀》传统,本诗为讽喻类代表作。
关键字词:阡陌(qiān mò,田间道路)、怵惕(chù tì,恐惧)、跖(zhí,大盗名)。
艺术手法:对比(权贵/隐士)、夸张(鼻息干虹霓)、用典(洗耳翁)。
意象体系:飞尘(政治污浊)、甲宅(权贵腐败)、虹霓(气焰嚣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亭午暗阡陌:__________
(2)鼻息干虹霓:__________
答案:
(1)正午时分
(2)上冲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世无洗耳翁"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表达对高洁之士缺失的痛心,暗讽世人趋炎附势、不辨善恶的社会风气。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冠盖何辉赫"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反问句式强化讽刺意味,"冠盖"借代手法凸显权贵外在的虚荣与内在的空虚。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角度差异。
答案:李白侧重整体性社会批判,杜甫聚焦贫富对立;李白善用神话典故,杜甫长于写实白描。
五、名句运用
题目:引用"谁知尧与跖"论证现代社会现象。
答案示例:可用于讨论价值标准混乱的现状,如网络时代真假信息难辨、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