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
本文围绕李白名篇《早发白帝城》,系统解析其诗文内容、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并附考试高频考点与鉴赏范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原文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白帝城,只见它高耸于彩云之间。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便可抵达。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还未停歇,
轻快的小船已越过万重山峦。
注释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地势险峻,晨雾中如悬于云端。“彩云”暗喻仙境。
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指湖北荆州,古称“一日千里”形容船速极快。“还”字流露归乡之喜。
两岸猿声啼不住:化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反其意写轻快心境。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与“万重山”对比,突出顺流而下的畅快,空间感极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忽遇赦免,乘舟东返江陵。诗中“彩云”“轻舟”等意象,皆折射其绝处逢生的狂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四句皆景,却暗含情感递进。首句点题,次句夸张,三句以声衬静,末句收束于动态画面。
2. 语言艺术:动词“辞”“还”“过”一气呵成;“彩云”“轻舟”等意象明丽,与诗人心情呼应。
3. 思想内涵:表面写舟行迅疾,实则抒发放归后的自由与豪情,展现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诗风。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压缩中的生命欢歌
李白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打破物理规律,将空间距离压缩为时间单位。猿声未歇而轻舟已越万山,更是通过听觉与视觉的错位,强化了主观感受。这种夸张手法,实为诗人突获自由后精神飞扬的外化,全诗如一幅泼墨山水,笔势酣畅淋漓。
范文二:盛唐气象的个体诠释
诗中“彩云”“轻舟”等意象,既具巴蜀地域特色,又承载着盛唐文人特有的壮游情怀。李白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的生命体验:险峻三峡在诗人笔下化作坦途,这正是盛唐文化自信的缩影。末句“万重山”的磅礡气势,与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异曲同工,皆见唐人胸襟。
关于《早发白帝城》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与解释:朝(zhāo,早晨);辞(告别);猿(yuán,长臂猿);还(huán,返回)。
2.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浪漫主义诗人;“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口。
3. 艺术手法:夸张(千里一日)、衬托(猿声衬静)、意象组合(彩云—轻舟—万重山)。
4. 主旨情感:表达遇赦后的欢快心情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朝辞:__________
(2)还:__________
答案:(1)早晨告别;(2)返回。
解析:“辞”需联系“白帝城”地理特征,“还”暗含归途之意。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何体现诗人情感?
答案:通过舟行速度的夸张描写,表现诗人重获自由后的畅快豪情,万重山峦的飞速掠过,象征人生困境的跨越。
解析:需结合李白遇赦背景,抓住“轻舟”与“万重山”的对比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异同。
答案:同:皆因战乱平息而狂喜;异:李白诗重山水畅游之乐,杜甫诗重家国团聚之思。
解析:李诗浪漫,杜诗沉郁,需紧扣诗人性格差异。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激励逆境中的人?
答案示例:此句启示人们,困难如“万重山”,只要保持“轻舟”般轻盈心态,终能突破重围。
解析:古诗引用需转化喻体,突出其现代意义。